11287七律·西本愿寺之祸源-京都(34)-东瀛游记关西篇(41)
标签:
日本旅游京都 |
分类: 诗屿新潮 |
七律·西本愿寺之祸源-京都(34)-东瀛游记关西篇(41)
京都游程中的第五处世遗,正式名称为龙谷山本愿寺。本愿寺是净土真宗最大教派,为亲鸾所创,1272年首建大谷本愿寺,教派斗争中先后被延历寺僧人、天台宗联合六角家军队焚毁,后又被幕府的织田信长焚毁。经历多次战乱迁徙后,1591年第11代法主显如得到丰臣秀吉支持,迁至现址。1602年教如得到德川家康支持脱离教团,在本寺东侧另创真宗本庙,形成东西对立局面。
岛国自应仁之乱进入分裂战乱的战国时代,民不聊生,全国上下都希望通过宗教得到解脱,但又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去钻研佛法进行修行,于是一些鼓吹简易修行方法的宗派应运而生。天台宗讲究学习钻研《妙法莲华经》进行修行,派生出的日莲宗简化说不需理解研究、只要日夜诵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即可。同时兴起的净土宗更极简化,只需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即可。由净土宗变身出的净土真宗(又名一向宗)更极端,废除了所有清规戒律,不用出家,可以结婚、可以吃荤,也能修成正果,更大力鼓吹“恶人正机”论,强调恶人更易被佛救度,吸引了大批士兵、武士、盗贼信教。加之净土真宗刻意吸引农民信教,致使此派势力急剧膨胀为第一大派,并发展出包括僧兵信徒在内的自卫武装,甚至在某些地方建立类似政教合一的政权,史家评其引起“滔天巨祸”,织田信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将其讨灭,丰臣秀吉时则对本愿寺加以收编安抚,德川家康上台后则将其一分为二,遂有西寺、东寺并立之格局。
西本愿寺的建筑反映了绚烂豪华的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两代,又称织丰时代,属于1467~1615年岛国分裂的战国时代,从室町幕府末期分裂战乱到江户幕府重新统一)艺术风格,但御影堂是1636年、阿弥陀堂是1760年重建的,两者都是指定重要文化财。寺内的唐门、白书院、黑书院、日本最古老的能舞台等是国宝级建筑物,其它还有壁画、枯山水样式的虎溪庭院等精彩景点。飞云阁与金阁、银阁共称为京都三阁,是日本国宝之一。
几殿堂皇有所思,庄严气象假威仪。
心私岂许愚蛮纵,戒破何堪铁血滋。
可记僧兵惊悍勇,曾翻国事叹支离。
寂然一片幽闲处,难想当年大乱时!
(平水韵,仄起入韵,四支)
东墙北段的阿弥陀堂门
西本愿寺御影堂在右、阿弥陀堂在左,而东本愿寺与之相反。
阿弥陀堂
御影堂
从御影堂回看阿弥陀堂
古银杏
转轮藏
网图(转轮藏没开门)
位于寺内南墙上的大玄关门,即著名的唐门,修旧如新,金碧辉煌。
位于东南角的飞云阁,与鹿苑寺金阁、慈照寺银阁并称京都三大阁。很可惜没有开放,隔着围墙看个上部。
网上的飞云阁图片
东墙南段的御影堂门
东北角的太鼓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