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东游(33)——游览贝鲁特【黎巴嫩】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中东游(33)——游览贝鲁特【黎巴嫩】
转完了沙特、巴林、卡塔尔和阿曼这4个稳定而富裕的国家,接下来,就要去黎巴嫩、也门和叙利亚这3个极度贫穷而又战乱不断的国家走走。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吧,我对将要去的这3个国家特别期待。
首先去的是黎巴嫩,一个曾经的“中东小巴黎”,如今却是硝烟未散、民不聊生的国家。
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飞抵黎巴嫩首都也就一个来小时,到达贝鲁特的当天中午,我们在一家中餐馆用完午餐后,便跟随当地导游,用了大半天时间游览了贝鲁特市区几处景观,当看到昔日繁华的“中东小巴黎”已经变得满目疮痍,
街道冷清,心里一阵五味杂陈。
让我知道并记住贝鲁特这个名字的,是2020年8月4日发生在贝鲁特港的大爆炸事件。据说那次震惊世界的大爆炸导致了200多人死亡,6500多人受伤,30多万人因房屋被毁而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多亿美元。虽然我们来到贝鲁特时大爆炸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但在市区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被损毁的建筑。
作为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靠黎巴嫩山脉,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古老城市,拥有多个值得一游的景点。我们的游览从市中心烈士广场开始,然后是阿明清真寺、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以及鸽子岩等。
烈士广场在1943年之前叫大炮广场,是为纪念在一战中牺牲的民族主义者而建立的。黎巴嫩人民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卓绝斗争,终于在1943年11月22日赢得独立,为悼念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人们在广场中央建立了纪念碑,并将大炮广场更名为烈士广场。
这座四方形广场,见证了贝鲁特的风云变幻。在黎巴嫩内战期间,这里曾是交战双方的主战场,周围建筑遭到大规模的损毁。广场中央是落成于1960年3月6日的自由神铜像纪念碑,三个烈士铜像或站或躺,眼神里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又像是充满了对独立与和平的渴望。它是意大利雕塑家雷纳托·马里诺的作品。当我看到铜像上也布满了弹痕时,不禁为黎巴嫩内战的激烈程度所震惊。
紧挨着烈士广场的,是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这座由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于2002年主持建造的现代宗教建筑,风格上与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十分相似,巨大的蓝色圆顶和4个高耸的宣礼塔,给人以气势恢弘和庄严神圣的感觉。作为黎巴嫩级别最高的清真寺,它是贝鲁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阿明清真寺的旁边,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遗迹,从保留下来的部分罗马柱和基本完整的浴场遗址来看,虽然岁月悄然流逝了一两千年,但它依然展示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魅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罗马人的生活场景,同时,更对贝鲁特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惊叹不已。
让我心生无限感慨的,是我看到了在阿明清真寺一侧的小广场上,有一群鸽子在地上悠闲地走来走去,飞上飞下,与一些小朋友和妈妈在互动、嬉戏,这样一个快乐祥和的场景令人感动。而同时我又看到,紧邻小广场的是一栋被大火薰烧的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似乎在控诉内战带来的灾难。两幅图景,对比强烈,我一时心里波涛汹涌,久久难以平静。
穿行在贝鲁特的大街小巷,可以明显地感到战乱留下的创伤无处不在。导游带着我们走过的几条街区,街口都摆放着水泥墩,而且还有荷枪实弹的军警把守,不准游客停留拍照。我们去的一条高档商业街,也是门可雀罗,生意惨淡。在街上我还不止一次遇到乞讨的小女孩,她们的眼神令人心碎。
当天在贝鲁特游览的最后一个景观,是去海滨大道观赏海面上凸立的一大一小两块岩石,起名叫“鸽子岩”,通过这个名字,可以看出黎巴嫩人对和平是多么的渴望。这两块石头也不简单,在黎巴嫩的邮票和钱币上都有它们的图像,已成为贝鲁特的象征之一。
海滨大道也是贝鲁特最漂亮和人气最旺的一个休闲区域,当地人喜欢来此品酒、跑步、骑自行车、社交和看日落。据说,这里的日落是贝鲁特的一道亮丽风景,橘黄色的夕阳照射在地中海面上,呈现出一种金色余晖,美妙至极。遗憾的是,这样的景象我们无缘欣赏到,反倒目睹了一群人的游行示威活动,只见他们举着绿色旗子,情绪高涨,在一个人引领下,挥舞着拳头,有节奏地呼喊着,声音震耳欲聋,响彻海滨大道。
【游览于2024年12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