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九三)齐白石故居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九三)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在西城区辟才胡同内的跨车胡同13号,原来的15号。坐西朝东,面积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齐白石自五十岁后直至逝世前,在这里住了三十余年,其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笔如农田忙,砚田牛未歇”,就是他勤奋一生的写照。三间北房是当年的“白石画屋”,因屋前安有铁栅栏,又称铁栅屋。北房檐下悬挂有齐白石篆刻的长3.3米、高0.84米的篆体“白石画屋”横匾。大字尚依稀可见。
齐白石在《自述》中说,“那年(1926年)冬天,我在跨车胡同15号,买了一所住房。”从此,直到1957年去世,他晚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传世之作都在这所旧宅里完成。
期间,政府为了照顾白石老人,曾经在东城区雨儿胡同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处舒适的新宅居住。但是老人住惯了在跨车胡同家里“天伦之乐”的日子,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予愿搬回跨车胡同老屋,数十年生活计已习惯。儿辈宜善体老人心意。”结果,他在新居只住了短短的几个月就搬了回来。
故居有东、西、北屋,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北面的三间屋子,分别是齐白石的画室、卧室和饭厅。1937年七·七事变后,靠卖画为生的齐白石,在这里闭门谢客,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据现居住在故居中的齐白石的第六子著名画家齐良迟介绍,齐白石在故居共作画两万多幅。日寇入侵北平时,他画了《群鼠图》讽刺日本侵略者;为了抨击旧官僚的腐败,他画了《不倒翁》和题有“看你横行到几时”的螃蟹图。新中国成立后,他画了《祖国万岁》;抗美援朝时,他画和平鸽参加义卖,表达了他对祖国的一片深情。齐白石去世后,故居居住着他的儿子、女儿、孙子等人。现在,故居几乎被高楼大厦所包围,门外的跨车胡同已基本不存在,出门往北的胡同已被堵死,只剩下南边的一段胡同,而这段胡同里只有故居一户。为了安全起见,故居昼夜闭户。
现在,齐白石故居墙壁上大面积的脱落和裂缝随处可见,早已成了危房。门楼的一角已经断掉了,大门的黑漆已经斑驳陆离。屋顶上丛生荒草更增加了凄凉的感觉。齐白石的后人说,这还是一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精致院落。据他的长孙齐佛来回忆,当时,三间北屋是整个庭院的主体,结构为两明一暗,地装木板。正屋是客厅,也是饭厅。靠东为卧房,西边是画室。
陈设也很简陋。一张朝西摆放的黑漆画案南端,堆着宽窄不齐的宣纸,北端摆满了文房四宝和大大小小的颜料碟儿。一把圆座带靠背的竹椅,上面铺着一块布垫,是老人写字画画坐的。画案对面原来还有一张香几,上面摆着上一次弦能够走一年多的玻璃罩钟,是老人经常向人夸起的心爱之物。客厅中央摆着一张两用饭桌,把四边的半圆木板支起来,就成了圆桌,放下去就成了方桌。一把长藤靠椅放在北墙下,天冷时加一个皮褥子,是老人画余饭后休息的地方。
院子里原来种有葡萄、凌霄和柳树,夏日浓荫覆盖。北院有一棵大枣树,高出房顶。由北院去南院辟有两个雕花青砖砌成的月亮门,十分古朴雅致。
老人平生生活简朴,待客用的也只是几个板凳,解放后,政府才给他添置了一套沙发。齐白石去世后,他的后人仍继续在故居生活。
198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确定齐白石故居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从来没有对外开放过。
2001年八十高龄的齐良迟继承了父亲画、书、印、诗,担任北京市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辅仁书画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他说父亲生前在故居内留下的最令他难忘的是父亲一生的节俭。作画用的宣纸外边的包装纸,齐白石也不浪费,在纸皮上勾画样子,很多纸皮都成了珍品。曾在纸皮上画的一幅《献寿图》上题字:有能力者得之是好稿。问及齐白石的十二个子女及后辈继承其艺术的情况,齐良迟介绍,子辈有四位继承,分别是三子齐良己、女儿齐良止、幼子齐良末和自己;孙辈有孙子齐展仪、孙女齐秉淑。
雨儿胡同在他生前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此院的砖、木雕饰具有较大价值,1986年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院子建于清代中晚期,此院仅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较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一间不是原来的大门,倒座房两间。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间有雀替,尽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栏杆。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北房带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各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各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北房明间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联。西耳房南侧西墙上装饰一砖刻“紫气东来”四字。此院的砖、木雕饰具有较大价值,1986年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重新修缮完毕,作为齐白石纪念馆对公众重新开放。
文化部于1953年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1957年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