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仙游寺
作者:竹香榭士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黑水峪口。是西安西南线西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古称仙游得名。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原名“仙游宫”,系隋文帝行宫。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舍利塔安置,易宫为塔,改称仙游寺。
唐代达到鼎盛,明清多次修葺。仙游寺现存隋代“法王塔”、清代大殿及配殿。
仙游寺法王塔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隋塔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形砖塔。附近还有明、清喇嘛塔和舍利塔数座。白居易曾在这里创作了不朽名篇《长恨歌》,唐末黄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时(李蓝起义)都曾屯兵于此地。
仙游寺从隋朝建宫起,已有一千三百一十四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颇有小雁塔密檐式建筑风格的法王塔,比例适度,线条柔和和优美,是屈指可数的关中唐代古塔。历代有很多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画师,如王勃,韩翃、白居易、吴道子、卢纶、岑参、苏轼、赵涵等人都到过这里,吟诗作画,书法写赋,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的诗篇和脍炙人口的轶闻趣事。
不仅如此,唐末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明末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驻扎于此。给这里变幻莫测的云雾,奇峭多姿的山峰,珍贵稀有的文物古迹,增添了令人神往的色彩,从而有成千上万的旅游爱好者都想争往览胜。
仙游寺现存清代正殿,内有泥塑佛像,前檐东西两墙画有哼、哈二将,正殿两侧为耳房,东西两侧有厢房20余间,殿前有一口明代铁铸大钟。在正殿的西北约60米处,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塔身7层,通高35米,底层每边长8.7米见方。法王塔的塔檐由十三层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塔身各层正南面有一券门,塔刹已毁。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法王塔的北面20米处有一石条砌筑的明代喇嘛寺逼水塔,四方形塔座,覆钵式的塔体。在正殿东面40米处有一石砌喇嘛式普通塔,四方形石座覆钵形塔身,塔刹基本完好。
仙游寺吸引游客原因之一,是这里有许多历代著名文人墨客的轶闻遗迹,其中有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马融、唐代王勃、岑参、李商隐、朱庆余等,特别是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一气呵成写下了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长诗《长恨歌》,成为时代相传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还写有《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在岑参的《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中,仙游寺的山光水色如在眼前:“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声。”“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文人士子和骚人墨客多喜这里清幽脱俗,常来仙游寺游览休息,相与酬唱,递作笙簧。
竹 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