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三八)赵登禹将军墓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三八)赵登禹将军墓











赵登禹将军墓在丰台区卢沟桥西道口京石公路西侧,1980年重建,1984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共同投资进行整体维护。设有不锈钢栅栏,可以远观,犹如开放。2022年中秋节前,笔者到赵登禹将军墓前,缅怀、祭奠这位英雄人物。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军第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和副军长佟麟阁率部抵御日本侵略军的进攻。赵登禹将军将师指挥所设在南苑,28日与日军激战时,在大红门遭日军伏击,壮烈殉国。遗体曾和29军官兵就地掩埋。抗战胜利后,其部属何基沣等把将军和当年激战阵亡的第29军官兵忠骸安葬于卢沟桥畔。
因赵登禹生前说过“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这样的誓言,1946年7月28日中山公园公祭大会之后,赵将军灵柩于次日由龙泉寺起灵,在卢沟桥以东2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将军战死后,据考证其遗体先被红十字会掩埋,后被龙泉寺僧人收殓,1946年经在中山公园举办公祭大会后安葬。
文革期间,赵登禹烈士的墓被红卫兵挖开,欲盗取“金银财宝”,一无所得后,砸墓而去,烈士尸骨无存。
198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将墓地重建于现址,并重立一碑,记载将军抗日业绩。1984年被公布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03年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共同投资进行整体维护。
2015年8月24日,赵登禹将军墓名列国务院公布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至今每逢清明祭祀不绝。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汉族,山东菏泽赵楼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未入私塾读书,在家务农并师从武术名家朱凤军练习武术。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率部防守北平南苑。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遭敌埋伏袭击,突然,一声巨响,一位将军的双腿被炸断了,昏迷卧地。醒来后,他不顾阻拦,仍欲作最后的奋斗。他含泪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他老人家,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话声刚落,将军殉国。
当时,赵登禹年仅39岁,长子赵学武只有4岁,长女赵学芬才2岁,次女赵学芳尚在母腹未出生。
据将军女儿赵学芬女士回忆,“我父亲返回河北防地前,见了我祖母最后一面。临行时,他跪在地上给祖母磕了头,又叮嘱正怀孕的母亲要注意身体,然后还抱了抱只有2岁的我和4岁的哥哥赵学武,之后义无反顾地离家而去。”这一去,将军血战不归还。
赵登禹将军在1937年7月28日战死北平南苑。为了纪念他,北京从此有了一条赵登禹路。
将军殉国后,崇敬抗日英烈的龙泉寺老方丈,带领4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将军遗体,抬回龙泉寺装殓。为避开日寇耳目,将灵柩隐藏在寺中8年之久。抗战胜利之后,将军年仅10岁的女儿赵学芬去龙泉寺祭奠时,老方丈安慰她说:“将军没有走,我常在夜间听到将军喊口令操练士兵。”
赵登禹将军遗体曾和29阵亡官兵就地掩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并将遗骨重新安葬于卢沟桥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其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过去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人为了尽大忠,抛头颅,洒热血,谱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真可说是民族英雄。他们不一定有好的身世背景,但他们在家庭中尽孝心,在社会上实践报国理想,这些英勇事蹟所体现的忠孝节义,实在令人心中澎湃,充满感动。
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更必须世代尊重英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