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三九)卓锡泉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九三九)卓锡泉
题卓锡泉
言泊远
清澈帝都风水泉,君王有爱趣情酣。
卓锡泉在海淀区香山公园碧云寺内,是西山最著名的泉源之一,然而,前些年一直流淌不畅,甚至冬季枯竭。2018年5月中旬,香山公园开展了两个月的疏浚工程后,泉水喷涌而出,日出水量达到400立方米左右,成功再现了历史景观。
水泉院在碧云寺内,院中有一天然流泉,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座优美、幽静的庭院花园。
香山碧云寺在西山中的聚宝山之下,据史料记载,碧云寺所在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元朝至顺二年(1331),开国元勋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在此舍宅开山而建,时称作碧云庵,规模虽小,却有环峰叠翠、碧云香霭、曲径通幽、危桥跨涧、池泉印月等十处著名景观。
卓锡泉得名源自佛家传说,卓,为植立之意;锡即为锡杖,法师云游时皆随身执持锡杖,因此,若名僧挂单某处,便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
据传,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后,在少林寺山门外西南的“钵盂峰”上禅养臂伤。达摩祖师经常到钵盂峰探望慧可,发现扶持二祖的寺僧从山下往山上抬水吃,便问其原因,寺僧道:“水在山下边,约有一里余,要是山上有水泉,该多好啊!”达摩听了,觉得确是个难题,于是就在距离二祖禅栖的大石头西北不远的草坪上,用锡杖在地上角戳了四个窟窿,霎时四股清泉涌地而出,清洌异常。因为锡杖扎地成泉,故得名为“卓锡泉”。后人用砖石砌加固井壁,因名“卓锡井”。四眼水井近在咫尺,但水味苦、辣、酸、甜各不相同,寓意二祖慧可在修禅的行程中,历尽人世艰辛,犹如苦、辣、酸、甜也。
明代,碧云庵历经正德、天启年间御马太监于经及魏忠贤扩建经营拓修,并更名为碧云寺,卓锡泉亦成为名泉。明代文献《长安客话》载:“入碧云寺历数百级,乃登佛殿。殿前甃石为池,深丈许,水蓄泄极妙。引自寺后石罅,罅嵌以石兽,泉从兽吻汩汩喷薄入小渠,人以卓锡名之。泉味绝佳,寺僧导之过斋厨,绕长廊,出殿两庑,左右折复汇于殿前石池。”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皇帝游览至此,非常喜爱此处景观,题写了“水天一色、苍松古柏”八大字。
卓锡泉水质甘美,试泉悦性山房建于水源前,是皇帝听泉、品茗、赏景的地方。清乾隆年间在建造香山御园时,为补充园中的景观用水,特将卓锡泉之水引入了静宜园,一部分流入饮鹿池,今俗称眼镜湖,一部分流至韵琴斋、听雪轩之间的池塘,形成泉水趵突的景观,主流经暗渠、明渠流入宫门外方河,下注南线石槽与双清泉回合引流至玉泉山。乾隆御制诗曰:“我爱碧云寺,香山一脉连。回峰成左障,隔壑据层巅。”静宜园内引泉石槽明暗相见,充分体现了古典皇家园林的理水艺术,成就了“香山以山胜,碧云以泉胜”的美誉。
乾隆十三年(1748)碧云寺扩建,寺院北轴线增建了涵碧斋、洗心亭等建筑,成为乾隆驻跸礼佛的行宫,巧妙地将利用泉水将所有行宫庭院连接起来。水泉院是行宫院最深的一处,也是卓锡泉所在地,庭院中泉水潺潺、碧池荡漾,亭、台、庙宇、池、桥、洞窟、岩柏汇集成趣。乾隆御题行宫的匾额有:“境与心远”、“澄华”、“清净心”、“活泼天机”、“云容水态”等,赞其水之景观。其御制《洗心亭》诗赞道:“翠竹红花各洒然,水亭好是绝尘缘。松门更有真佳处,悦性山房可试泉。”
然而,碧云寺开矿采煤始于明朝中期。矿脉与水脉相连,挖煤必会影响泉脉走向和水质。西城兵马司曾有在西山立碑警示之事,曰“山前属龙脉之地,禁止挖煤掘矿。如有光棍偷挖之时,拏解按律之罪。”
乾隆二十一年(1756),为了增加昆明湖蓄水、加大京城供水量,乾隆皇帝下令修建了两条引水石槽,将碧云寺卓锡泉和十方普觉寺“水源头”之水引入玉泉山静明园西墙内。尽管如此,乾隆年间卓锡泉也因开矿挖煤发生过断流。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军机大臣和珅家人在碧云寺一带开设煤窑,将碧云寺卓锡泉源挖断,定亲王绵恩奉旨查办,终于使得泉水恢复。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地势高,则置槽于平地,覆以石瓦,地势低,则于垣上置槽。兹二流逶迤赴至四王府之广润庙,汇入石池,复由池内引而东行。于土峰上置槽,经普通、香露、妙喜诸寺夹垣之上,然后入静明园,为涵漪斋、练影堂诸胜。”这项工程在清代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园林艺术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清末民初,又有人在寺后开窑,并将煤运至碧云寺道路两侧,使寺庙前如同煤场。1947年卓锡泉泉水只剩一条细线。自20世纪50至80年代间,两条引水石槽被拆埋殆尽。
卓锡泉作为香山公园及碧云寺的重要景观水源之一,近几年来一直不断地进行梳理和整治。2018年5月开始施工,共清理淤泥沙子60余袋,约3吨左右。致使卓锡泉日出水量约为300至4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