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五门堰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五门堰,古代低坝拦河灌溉工程,位于中国陕西省城固县城北15公里桔园镇东偶,居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湑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保存完好,仍发挥效益。
1984年成立五门堰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东北而来的湑水河流经这里,拐了一个“L”形弯,转向东南逝去,五门堰就卡在这个弯节上,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这是一座低坝拦河引水灌溉设施,汛时不碍泄洪,旱时蓄水灌溉。
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可以启闭,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
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
相传始建于汉。宋绍兴年前叫唐公堰。创于何时,无确切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唐公车按亩摊钱的批复》载:“唐公始于汉朝,疏小渠以灌田,流鼻底(斗山)而归河(湑水河)”。清道光三年(1823)《唐公车水利碑》载:“五门之渠实起汉矣,相传以来,渠口丈八。”唐公即唐公房(昉)。据东汉灵帝时所立“仙人唐公昉碑”载:“唐公房新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为郡吏,遇真人,举家升仙。”唐公房升仙虽为神话传说,以“唐公”命名,后世称“始于汉朝”是可信的。
五门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是城固农业迅速发展,造福城固。民蒙其惠,不忘前贤,后立乔、高二公祠于五门堰,树碑立传,塑其座像于五门堰禹稷殿之左右间,供后人瞻仰,并定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办会纪念。
五门堰人文历史积淀深厚,据五门堰碑和《城固县志》记载,历代修堰名人辈出,如修堰先贤:宋代的薛可光;元代的蒲庸;明代的郝晟、乔起凤、高登明;清代的毛际可、胡一俊、俞逢辰、富明阿、肖翰卿、张克俭、周耀东、张世英等。
民国时期及建国后,先后有三位将军,两位省长和两位水利专家到五门堰视察和考察。如明二十年(1931年)杨虎城将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杨的部下赵寿山旅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孙尉如军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31集团军第29军军长陈大庆等视察五门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刘钟瑞工程师后任陕西省水利厅长等考察五门堰。
五门堰历史悠久,工程建筑科学合理,功效显著,倍受历代官府、民众的重视与保护,因而久经不衰。
建国后,古堰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同时对找回的散失文物,重新陈列保护,修建碑廊一座。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五门堰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五门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门堰有龙门寺古庙一座,三进四院,有大佛殿、禹稷殿、太白楼、观音阁、望江楼、碑亭、官房等明、清古建筑群三十余间,历为五门堰局住所。为城固县五门堰文物管理所和五门堰水管站住址。
观音阁,道光十七年(1837)建。阁由台基、木架、顶三部组成,台基长4.6米、宽1.2米、高0.97米,全用石条垒砌。1984~1986年政府拨款11.4万元维修。
龙门寺庙,庙在堰头西南20米处,三进两院。进门,三间两层旧式瓦房,嘉庆二十一年(1816)创修。光绪三年(1877)夏毁于火,同年重建。楼上原有太白神泥塑,1958年毁。二进,三间清式瓦房,是禹稷殿,明万历四年(1576)修建;殿中有后稷夏禹泥塑,左有乔起凤,右有高登明泥塑,解放后均毁。
近年重塑,中为后稷夏禹,两旁为蒲庸、乔起凤、高登明、张世英泥塑像。后一排是大佛殿,清式瓦房,康熙十五年(1676)重建。1985年汉中地区拨款翻修龙门寺庙,焕然一新。石碑,原有22通,现存41通,是研究五门堰的重要实物资料。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