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九)大高玄殿续




大高玄殿在故宫筒子河北岸,北海西侧,隔筒子河与皇宫相望处,是一片红墙碧瓦的宫殿建筑。卷洞式琉璃门,汉白玉石栏杆,朱红大门一直紧闭,自从建成至今,近500年来从未对外开放过。北京人喜欢用三座门、军委三座门称呼它。
明清时期,三座门是极高规格的皇家道观,寻常百姓无法进入。解放后它又被“有关部门”借用,一借就是60年。
大高玄殿只能从红墙外看里面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乾元阁的圆顶,貌似缩小版的天坛,令人印象深刻。
明代嘉靖15岁登基,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最长的君主。他痴迷道教,一头扎进云雾缭绕的神仙世界,被后人称为道士皇帝。他还起了几个道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元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境万寿帝君,令人啼笑皆非。
嘉靖在京城兴建了很多道观,频繁举行祷祀活动,花费了大量钱财,当时民谣广为流传: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大高玄殿就是嘉靖最为宏大的手笔,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这是嘉靖修玄的重要场所,供奉着道教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嘉靖二十一年(1542)大高玄殿工成,嘉靖下令,十日内停刑止屠、百官着吉服办事、大臣各斋戒,分别遣官至宫、观、庙行礼,并特遣英国公张溶至南京朝天宫等祠庙致祭。嘉靖每祷必至,不分日夜在此斋醮。
大高玄殿是明清两代沿用了370年的皇家道观。作为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重要补充,这里与皇宫密不可分,还发生过一些宫廷往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初一,嘉靖偕宫眷斋醮,就是做焚香、念咒、化符的道场。一连五日,人困马乏,道士焚香不慎,霎时火起宫墙,眩迷中的嘉靖被人拖离火场。有太监急禀皇帝,方皇后尚在殿内,请人速救。可是“中官请救,上不应,方后遂崩”。被烧死了。
嘉靖见死不救也是有根由的,大高玄殿刚建成半年后,十几位宫女在乾清宫差点将嘉靖勒死,多亏方皇后及时赶到,才解救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壬寅宫变”。方皇后虽然救驾有功,但在事后处理宫人时,将皇帝喜爱的端妃曹氏也列为同谋,在宫中处决。清醒后的嘉靖对此颇为怀疑,埋下了怨恨皇后的恶因,终于在五年之后,导致了皇后被焚死的结果。
还还发生过一个相当诡异的故事,明代文秉的《先拨志始》有记载。万历宠妃郑氏,为谋立己子朱常洵为太子,乞万历于大高玄殿焚香立誓,并御书立常洵为太子的誓词封藏在玉匣中,交郑贵妃保存。万历二十九年(1601),万历正式册立皇长子为太子,命人至郑贵妃处寻玉匣,发现匣上封缄完好,“内所书已蚀尽,只存四腔素纸而已”,万历对此“悚然异之”,以后再未去过大高玄殿。
到了清康熙年间,这里更名为大高元殿,故宫的北门原名玄武门,也改为神武门。
由于清代对道教不及前朝推崇,大高玄殿也逐渐变成祭天、祭祖的场所。但还是保持着相当崇高的地位。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外逃,这里一度成为法国军队驻扎场所,殿内被破坏得满目疮痍,后虽进行维修,却不复辉煌。此后,又被日本军队占用、国民党接管,直到解放后,才重归故宫。
大高玄殿的产权一直归故宫所有,然而,1950年发生了一件事,却改变了这座建筑的命运。中央军委总后勤军械部因办兵器展览,临时借用。当时任务紧急,又属临时借用,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此后展览变为长期陈列。1956年展览结束后,又将这里转借总政治部使用,又由总参服务局使用。这一借用就是60年。1972年,陈毅元帅逝世时的悼词便是在三座门由时任总政治部干事刘岩同志负责起草完成的。
在大高玄殿被占用的60年里,大殿“变身”办公室,周围空地也逐渐被新建房占据,出现了众多违章建筑;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经费,使用人员缺乏古建知识以及保护意识,出现了破坏性使用的状况。
2010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在随同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调查归还后的大高玄殿时发现,毁损严重:占用单位把大殿作仓库,用做礼堂,搭建舞台和电影放映墙。四周刷标语,天花板上装电扇。台基损毁严重,正殿、后殿和乾元阁有围栏被锯断,汉白玉栏杆被撞坏。乾元阁内木头腐朽,西侧空地上建羽毛球场,为了方便,台基边缘把石制龙首排水口折断。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许多领导和专家多次提案要求尽快解决,呼吁占用单位退出大高玄殿,另选地址建办公区,退修缮后对社会开放。然而,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一度成为老大难问题。
直到2010年6月,在国务院的协调下,总参管理保障部服务局和故宫博物院签订《大高玄殿移交协议书》,年底前终于回归故宫管理,拆除了院内20余座违规建筑。
2014年,曾首度对在京部分媒体开放,并有一些图片被公开。终于有人可以一睹大高玄殿里面的风采。
据北京市文物局2017年初发布的《大高玄殿文物保护规划》,大高玄殿有望在2020年开始接纳游客。这意味着475年来从未对普通人开放过的三座门,将揭开神秘面纱……
据悉,大高玄殿将于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让她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