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九)大高玄殿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九)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在西城区陟山门街西街21、23号,南临景山前街,北至陟山门街,东西两侧分别与景山、北海公园毗邻,东南与故宫博物院相望。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万历十八年(1600)又经重修。总建筑面积5302平方米。
作为我国唯一一座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观。现存建筑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殿、九天应元雷坛、乾元阁等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在北京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以西,北海以东,有一组俗称“三座门”的宏伟建筑。它就是全国仅存的明清两朝御用道观大高玄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大高玄殿是专门为嘉靖皇帝做“斋醮(jiào)”的地方,就是做焚香、念咒、化符的“道场”。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清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和嘉庆二十三年(1818)都曾重修。
大高玄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三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三间单檐歇山顶,左右各有偏门一座。殿前为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有云龙丹陛,至今云龙丹陛保存完好。左右还有配殿各五间。门后两旁有钟鼓楼,各高两层,单檐歇山顶。有东西配殿。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大高玄殿为金龙和玺全彩绘,前檐明、次间各装四扇四抹隔扇门,两稍间为槛窗,均为三交六碗菱花格。殿内供奉有三清像,至今像已全无。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大高玄殿座为青白石须弥座台基,围有汉白玉石栏杆。至今汉白玉石栏杆多有破损。
大高玄殿大门前正南和东、西三面原各有精美牌楼一座,习礼亭两座,都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扩展大街而拆除。南牌楼临紫禁城筒子河,正面匾额为“乾元资始”,背面为“大德曰生”;东侧牌楼正面为“孔绥皇祚”,背面为“先天明镜”;西侧牌楼正面为“弘佑天民”,背面为“太极仙林”。中间印章为“乾隆御笔”。
门前三座牌楼的正中题字镌刻在汉白玉上,可惜1950年为拓宽马路需要,大高玄殿牌楼和习礼亭相继拆除。
大高玄殿彩绘和门窗都是清朝最后一次修复时候的原件,整个大殿显的很有当时的气氛。站在大殿下仿佛置身于古代。像这样保持原有味道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在北京城好像就这一处了。
门前东西的两座习礼亭也叫音乐亭,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故宫角楼,有“九梁十八柱”之说,但更为精美,据说是建造紫禁城角楼之前的“模型”。东边习礼亭叫“阳真阁”,西边叫“阴灵轩”。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黄剪边绿琉璃瓦,两旁配殿各九间。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园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上层为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据报道,中央党校掠燕湖北岸有一座“弘佑天民”的牌坊,它原本是大高玄殿“品”字排列的四柱九楼式牌坊之一。此牌楼是北京现存建筑时间最早,也是唯一一座没有戗柱纯木结构的牌楼,即没有旁边支撑的柱子,属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三座门,护以石栏。
从紫禁城的西北角看大高玄殿:清澈的护城河,大高玄殿的三座牌楼和两座造型玲珑的习礼亭,远处是景山的五峰五亭,万春亭巍峨屹立于顶峰,这可谓是老北京最优美的景致之一。
1956年,这里被占用单位一纸借条借走,此后又再次被转借。1957年和1996年这里先后被公布为市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山南街大街南边、故宫筒子河边的牌楼2004年重新修建的牌楼,南面上书“乾元资始”,北面上书“大德日生”。
2013年,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归还故宫。这也是人们普遍对于它没听过的原因。
2015年,故宫正式启动对大高玄殿的修缮工作,2016年底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第二期工程是对油漆彩画、院落地面环境还有基础设施的修复,预计将在2017年完成。恢复原貌后的大高玄殿将集展览、数字影院而于一身,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大高玄殿这个名字,您听起来可能很陌生,更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据2017年的《北京日报》曾称,大高玄殿建成475年以来从未对普通人开放过的,不过今年年底也许就能迎接游客了。又悉,大高玄殿将于2020年,正式对外开放。直到2023年,也没有对公众开放,看来仍是困难重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