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四一)潞河中学















潞河中学在通州区新华南路135号,是北京市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百年老校。始建于1867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始称潞河男塾、八境神学院,后改称潞河书院。1901年更名为协和书院,设有大学和中斋二部,1912年更名为华北协和大学。1917年大学部迁到北京城内与汇文大学合并,后组成燕京大学。其中斋部仍留在通州原址,为私立潞河中学。先后历经了河北省通县中学校、河北省通州一中、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60年改为北京市通县一中、北京市通州一中。1978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首批市属重点中学。1987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北京市通州潞河中学的名称。
虽说是“保持原址、原貌的百年老校”,可是只有原址还在,原貌早就不是了,经过修整如今修旧如新了。
潞河中学校园占地300余亩,是北京市校园面积最大的中学。1985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拨巨款对潞河中学进行了全面整修,在不影响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初、高中教学楼、实验楼,重建了红楼,翻修了田径场,并进行了大规模绿化工程。经过整修的潞河校园新老建筑错落有致、美观和谐、相映成趣;古槐翠柏成荫,奇花绿草铺地;凉亭、石碑、假山、湖水、青竹、曲径散布其间,古朴之中透出新意,幽静之中蕴含生机,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潞河中学在占地23万平方米的潞园内,世纪初建成的风格古朴独特的建筑群与八十年代以后新建的设备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信息中心错落有致,和谐统一,相映生辉。古槐翠柏参天,奇花绿草覆地,碑、亭、湖、山,通衢曲径散落其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浓郁的现代学府氛围使潞河中学成为闻名遐尔的花园式学校,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一个多世纪以来,潞河中学的历任校长和代代教师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积淀,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风格,在北京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都有不容争议的一席之地。
学校形成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为核心的科技教育特色;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体育教育特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著名中科院院士黄昆、侯仁之、秦馨菱,西部歌王王洛宾,著名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仁堂以及一大批共和国的部长和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群星灿烂,为潞河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潞河是崇尚科学、民主的象征,潞河是追求真理永不自满的象征,潞河是人格力量的象征。
潞河中学是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成员,获得政府批准的招收外国学生的学校,学校专门设立了对外交流合作部,负责教育的国际交流,海外学生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既有普通班学生,又有民族班学生,还有外国学生。来自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够在潞河的校园里愉快的学习,并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还设立了针对新疆学生的民族课程和各类涉外课程。
学校获准开设“剑桥大学A-LEVEL教育课程”和“苏格兰IMA高中课程”。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参加AFS、YFU、AYUSA等一年期的国际交流项目。
寒暑假期间学校还组织大批学生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进行短期住家学习交流活动,同时承担来自不同国家青少年学生修学旅行夏令营活动。
潞河中学的建筑风格古朴独特,其中以“谢氏楼”最为重要。1990年,现存的原教学楼卫氏楼、谢氏楼、文氏楼、潞友楼等具有近代美国折中主义风格和中国传统手法的建筑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Sheffield
Hall,曾改名红楼,2007年140周年校庆时改回原名“谢氏楼”。现为校领导的办公楼。
Wanner
Hall,曾改名解放楼,2007年改回原名“文氏楼”,现为学校举办小型演出,与会议的场所。
William
Hall,曾改名人民楼,2007年改回原名“卫氏楼”。现为教师办公室和教研组。
潞河中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有“奖、减、免、助”政策,潞河学子奖学金每人6000元,立青文教基金会奖学金每人4000元,韩美林艺术奖学金每人5000元;赵子宸优困奖学金每人4000元,还有优秀三好学生奖学金等。
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设有减免学杂费、住宿费等政策,有特困生补助基金。
2000年通过专家组的评估成为北京市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20年,入选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21年,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公示名单。同年,被教育部办公厅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