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一二九)二龙路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一二九)二龙路
二龙路在西城区中部,今太平桥以东,辟才胡同以南,基本上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南口向西拐,中间向西弯。据传明末清初时,大木仓以北都是水坑洼地,清朝中期陆续修建房屋,其中有郑王府和王爷佛堂。因而水坑逐渐缩小,俗称二龙坑。民国时填坑修路,遂名二龙路。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第一批》。
早在元代,这一带曾是玉河分支出的两条弯弯曲曲的河汊,明代永乐年间,朱棣皇帝建都北京,以玉河作为都城的重要水系,称大明壕。这两条河汊由于靠近刑部大堂和牢房,此种水系正巧流经刑部大牢院墙之外,无形之中就形成了护院之河。
清代,由于忽略河流清淤,遂成两个弯弯曲曲的水坑,称二龙坑。清人朱一新《京师坊巷地稿》将今二龙路这一带称为“二龙坑”、“二龙坑附近有‘鬼门关’”。
1911年,二龙坑被填平修路,称二龙路。其北端的鬼门关,谐音雅化为贵门关。但附近仍有积水,十分肮脏。闻一多在《死水》中曾这样写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正是闻一多路过二龙路南端的臭水沟有感而发的。
不过在清代,这片儿还真住过一家子皇亲国戚,给二龙路平添了不少富贵之气。
1965年将贵门关并入。统称二龙路。为西城区党政驻地。
今天的二龙路西街和东边的大木仓胡同,清朝都是郑亲王府的地盘。郑亲王名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崇德元年(1636)以军功封和硕郑亲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享世袭罔替特权,是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唯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1643年皇太极在沈阳死去,多尔衮为了执掌实权,想立皇太极六岁的幼子福临为帝,遂联合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后来多尔衮为了大权独揽,却处处打击排挤济尔哈朗。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王爷们纷纷在京城建立王府。清史记载,1647年济尔哈朗因王府殿基过于高大超越了等级,并擅自使用铜狮铜鹤等陈设,被罚银二千两。这件事即发生在郑亲王府。
郑亲王府正门五间,银安殿面阔五间,有丹墀,两侧翼楼五开间,后殿三间,后寝、后楼均七间。郑亲王府自顺治八年至乾隆四十三年,因郑亲王改号简亲王,所以有过九位简亲王,加上八位郑亲王,从清初到清末,共有十七位亲王。
民国七年(1918),末代郑亲王昭煦以两千五百元的价格把郑亲王府祠堂的建筑物卖给了新街口南大街路西的高阳李家。一座尊贵王府的历史就此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直在此办公,郑亲王府旧址成为制定全国教育政策和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的中心。郑王府后殿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逸仙堂”,现在是教育部老干部之家。
郑亲王府中的“惠园”,被认为是清代北京最美的王府花园,也是当年京城最有名的私家花园。“惠园”在西路,园后为雏凤楼,前有水池,后有瀑布,意境极美。郑亲王府西边的王府花园,就是现在二龙路中学。再往西的二龙路西街,旧名王爷佛堂,是郑亲王府的家庙。
王爷佛堂旧址现为二龙路27号院,是西城区政府所在地,院内尚遗存一株名贵的楸树,足有五层楼高。每逢初夏,这株古楸就开满淡紫色的喇叭状小花,气势十分华贵。
二龙路这片儿不大的地方,解放后却曾经汇集了三所北京市级的重点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和北京第三十五中学。今天去没看见三十五中的旧址,现在的三十五中在赵登禹路北头路东;也没看见八中,却看见了实验中学的两个部分。不知道云梯胡同西口的实验中学是不是原来的三十五中,地址却是中京畿道1号。
除了两部分实验中学,这条街上还有协和医院西单院区。二龙路虽然毗邻闹市,但里面胡同交错,也算是闹中取静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