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金秋中州游(三十二)红旗渠·青年洞(下)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金秋中州游(三十二)红旗渠·青年洞(下) 作者: 民夫子
历史上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从1960年起,林县人民用近十年时间劈开太行山,建成了这条全长3000多公里(含各支渠)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从山西引来漳河水,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历史,而且还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多人,在建渠的十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包括红旗渠的总设计师27岁牺牲的吴祖太。太行山就是他们的丰碑,红旗渠就是他们生命的永恒存在。
我们继续沿着总干渠“天桥渠”前往青年洞。

1. 天河风光

4. 渠道穿过小山,留下的半壁山头

5. 团结洞,此洞由林县非受益地区林县最南部的临淇公社民工开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该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于1960年11月动工,1961年6月竣工

8. 老炮眼,旁边还留有当年开凿炮眼留下的痕迹,这里的岩石属于石英砂岩,非常坚硬,一锤子砸下去仅是一个小白点,修渠民工决定在这里放老炮,他们先找准炮眼位置,并打成一个小炮眼,然后在炮眼中放烧炮,烧炮后再下洞作业,打打烧烧,最后打成一个直径1米多,深10余米的老炮眼,再装上1000余公斤炸药进行爆破,半座山应声倒下,形成了“一炮崩倒半座山”的美谈

10. 太行回声,铁锤叮当,钢钎铿锵,炮声隆隆,林县人民以渠线为弦,以炮声为鼓,用铁锤钢钎弹奏了一曲重整山河的英雄交响乐,时代的强音在太行群峰间回响

13. 太行影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修渠工地上10年间持续不断地克服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人们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缔造了红旗渠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

14. 一面悬崖、一面高山,景区为保护游客安全,在渠岸上装上铁栏

20. 当年修渠,勇士们就从山顶垂下用钢钎凿掉松动的岩石,以保证施工的安全,而他们自身却是冒着生命危险

21.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题写“红旗渠纪念碑”

22. 虎口崖,崖高百丈,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像老虎张开大口,修渠时,山崖上时有松动的石头掉下来砸人,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队员像雄鹰展翅在空中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为虎口拔牙,于是此山崖被称为“虎口崖”

25.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在1961年7月凿通

26. 1960年2月,青年洞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口粮每天只有六两,他们吃野菜充饥,坚持挖山不止。面对坚硬的石头,他们创新了爆破技术,使日进度不断提高,至1961年7月终于凿通,为表彰青年突击队的光荣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红旗渠面积较大,细游需要一天,我们时间有限只能到主要的地方,但是还是给了我深深的教育,当年在全国困难时期开始的这项修渠伟业,靠人工用最简陋的工具硬是在太行山开凿了隧洞,修筑了3000公里渠道,引来漳河水,改变了林县的面貌。红旗渠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继续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接着我们前往太行林州大峡谷游览。。。。。。待续。

1.

4.

5.

8.

10.

13.

14. 一面悬崖、一面高山,景区为保护游客安全,在渠岸上装上铁栏

20.

21.

22.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