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七五八)会计司胡同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七五八)会计司胡同
这儿的“会计”意思和今天的会计没有一点相同之处,会计司并不是财务上的管理机构,而是清代内务府的一个下属单位,其任务之一,就是办理选验太监、宫女、乳母、保姥事宜。1号院即原会计司署旧址。
封建社会皇帝为了保持他的三宫六院的“贞洁”,只容纳净身的男人在宫里作太监服侍皇帝和身边众多的嫔妃。这就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给愿意做太监的男人净身。
清末,会计司胡同住着一个叫毕五的人,外号“刀毕家”,他是清朝七品官,专门作净身营业,人称刀子匠。净身就是割掉男人的生殖器。毕五每季度要向总管内务府交纳出四十名太监。对他交出的四十名“成品”还要有掌仪司的老太监专门把关验收,检验其阉割得干净不干净。由官方或自行净身的才是太监们的第一道鬼门关,为确保后宫的安全,以后隔一年还要复查一次,看看肌肉是否有新生的迹象。如果有,则进行第二次割除,这就是对这些男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摧残。
毕五作净身营业,有多年的经验和一套设备。加上技术高超、手段干净利落,使伤亡率降低到百分之四左右。每阉割一名太监收六两白银,负责完全治好。可是接受阉割的人往往都是穷人,大多数没有现银,因此要有担保人,手术费可以事后补交,但没有担保人,决不动手。养好伤后,进宫之前,他给每个人置备一套靴帽袍褂。这笔治装费连同褂挡、净身、疗养、饮食,医药等费,算起来要百八十两银子,这就是他发财的途径。
毕五家存放着许多被切下的阳具,他把这些东西像宝一样藏起来,被净身者反而无权要回。经过加工之后,一般会放入升中,用大红布包好,小心地放置在室内高处,称高升。等到将来净身者发迹了,赎回自己的宝,毕五又可以趁机量财索讨,那是他们又一的收入。需要保存宝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为了做太监后升级时查验,以证明阉者身份,叫做验宝;二是将来太监死后,要将宝放进棺木里一起埋葬,因为太监们希望自己到另一个世界或转胎之时能恢复男人的本色,太监作为刑余之人已属不孝,不能传宗接代更属不孝之大者,所以将宝加以保存,死后随棺而葬,也是一种心理的补偿。
净身要选春末夏初,气温不高不低,没有苍蝇蚊子,手术后约一个月下身不能穿衣服。净身者在手术前关键是要签订生死文书,还要请上三老四少作证明人,写明自愿净身,生死不论,免得将来出麻烦吃官司。自然要收费用,但净身者多来自贫困之家,一时拿不出很多银子,可以待进宫发迹后再逐年交。这也需要写在文书上。但有两样东西是必须带着的,一是送给刀子匠的礼物,一般是一个猪头或一只鸡,外加一瓶酒。二是手术所用的物品,包括三十斤米、几篓玉米棒、几担芝麻秸及半刀窗户纸。米是净身者一个月的口粮,玉米棒烧炕保暖用,芝麻秸烧成灰后用来垫炕,窗户纸则用来糊窗子,以免手术后受风。刀子匠要准备两个新鲜的猪苦胆、臭大麻汤和麦秆。猪苦胆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手术后敷在伤口处;臭大麻汤的功用很多,手术前喝一碗让人迷糊,起麻醉作用,手术后再喝,让手术者泻肚,以减轻小便的排泄量,保证手术成功;麦秆是手术后插入尿道导尿的。
匠人,毕竟不是医生,麻沸散早在东汉末年就使用了,可是到了清朝竟然还不能推广,实在悲哀,给众多的太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更严重的阻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当时想把孩子送到宫里当太监的人,首先要到毕家去“挂舀子”即报名。经过审查,看相貌、听言谈、试伶俐劲儿,最后还要摸裆,就是隔着裤子摸生殖器官。他们认为合格后才收留。十几岁的孩子被送进宫里,充当童监和孩监,那些俊秀的孩子常常得到后妃和贵人的喜爱。他们所得的月份钱和别的俸禄,全都装进了毕家的腰包。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家包办机构才被取消,改由慎刑司管理。
当然在太监中,也有的由父母或自己忍痛忍辱阉割后进宫的,以求得一条生路。太监们遭受肉体摧残,外观上也发生极大变化,嗓音似女非女,脸上不长胡须等。太监们进宫后,能够在吃尽苦头之后飞黄腾达的并不多,大多数太监过的是非人的生活。他们“皆面目薰黑,形容枯槁,与穷寡妇绝相似”。
殷商时代就有了的五刑之宫,经过秦汉时期的蚕室,阉割术就成了中国历史潜行的主题,刀子匠也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历史中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但是始终没有医生的介入。历史一页翻过去了,这条胡同也就不用保留了。南北长街路东一溜都是灰砖高墙,里面就是“海”里了。
1984年,会计司胡同26号迎来了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胡耀邦,在这里一直居住到去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