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三七六)纱络胡同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三七六)纱络胡同
纱络胡同在东城区安定门西大街路南,从北锣鼓巷北口进去,在21号和23号之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西止宝钞胡同,南邻净土胡同,北靠郎家胡同,全长270米。
纱络胡同,原作沙拉胡同。纱络是沙拉的音变。在史料中也作沙刺、沙料或舒噜等,这本是满语珊瑚的不同译音。《日下旧闻考》中指出:“舒噜,满洲语珊瑚也。旧作沙剌,今译改。”《顺天府志》也记:“沙刺即沙拉,国语珊瑚也”。这里的国语是指清朝时的满语。据元代末期熊自得编纂的《析律志》记载:“沙刺市,一巷皆卖金银。”清代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考订“沙刺即沙拉。国语珊瑚也。……今沙拉胡同,疑元时旧称也”。按他所述的方位来推断,就是现在的纱络胡同。
珊瑚最早是作为贡品出现在宫廷里,二品官员的帽子上才可以用珊瑚,即使是皇帝的珊瑚也是粉色的,因为那时只能到浅海海中采摘珊瑚,远没有现在的深度。
据此断定,沙拉胡同当是元时贩卖金银宝器的处所。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栅栏胡同,宣统时称纱络胡同。
纱络胡同清乾隆时称栅栏胡同,宣统时称纱络胡同。民国后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赞军街四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走进胡同路北第一家就是沙络胡同1号院,模仿蛮子门格局新修建的,户对和门当均有,可是大门垂脊居然安装了狻猊(sun ní)、斗牛、獬豸(xiè zhì)、凤、狎鱼,实在是外行,屋脊六兽是庙宇或大殿的,那有用在民宅的,中断了历史,也葬送了仿古建筑。
7号院,是北京吉庆堂四合院宾馆,简单高雅的设计配合宁静平和的气氛,闹中有静。四合院改宾馆客栈,既可以充分利用,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给世人和后人保留一个感受过往的好地方。红漆大门,上面黑字篆字书写:古训是式,义人兴居,源于《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义人兴居即让人遵从仁义的处世原则。
8号院,如意门上户对,书写泰和,门心上楹联为: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源于郑板桥的诗句:素襟不可易,蜀酒且百陶。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
9号院,如意门在院子东南,大门在倒座房最东间,双扇木门。清水脊,合瓦屋面,脊饰花盘子,墙体磨砖对缝,老檐出后檐墙。一对红漆木门,上面菱形户对也称门簪,两边是门当俗称门墩,原来为踏跺三级石阶,现在胡同地面垫高变成二级石阶。门口一对门当,已经破损,无法看出原来面目,但从轮毂看出四面分别是“琴棋书画”,即文人四艺。
11号院,一对红漆的金柱大门,门上是六棱户对,两侧是鼓形门当。门当须弥座十分精致,是海水江崖云腾浪涌,中有宝山矗立,是罕见的珍品。
14号院是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院落与宅门都是新修建的。比起其他院子来无论是气势、装修、维护都强多了。
33号院,是蒙古末代王爷阿拉腾敖其尔的住宅。后为内蒙古驻京办事处使用,现为居民院。该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民国时期建筑。房屋的主人是阿拉腾敖其尔,汉名叫阿宝珍,是成吉思汗第31代孙。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即杭锦旗末代札萨克,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一种清朝主要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1949年3月20日去世。是个有争议的人,子女为她解释,她的死也是个谜。
这个院子门当极为精致,正面花篮里是石榴,意寓子子孙孙无穷尽。狮子头已经破损,但狮身卷毛雕刻十分精细。
这条胡同除了几家商家,极为普通,胡同两边的大树全都没有了,只留下了一截树墩,胡同东口还留下了一个石雕的狮子头,也不是旧物。西口路北有一个很大的鸽子笼,一群群鸽子在蓝天上飞舞,缺少了鸽哨,也没有了美妙的阵阵鸽哨声。
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第一批。纱络胡同33号院,2021年,入选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