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022-09-07 12:38:19)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大伾山位于鹤壁市浚县城内,属于国家4A级“大伾山风景名胜区”,与浮丘山遥遥相对,虽然海拔仅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禺贡》篇中,因此历代称为“禺贡名山”。现有大石佛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3处,历代摩崖石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登临此山,漫步其间,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令人回味无穷,优美的自然风光使人流连忘返。
            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东汉光武帝黎阳立营后攻取天下,封此山为“青坛山”;曹操、袁绍交兵,都以黎阳为制胜之地;隋末瓦岗军于大伾山巅筑中军亭,以瞭望敌情;此后唐、五代各国、北宋均依山驻军黎阳,留下众多史迹和传说。大伾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的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20多位骚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极大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赋予了其永久的魅力。
           我们继续观瞻大伾山名胜禹王庙、中军亭、观音寺、丰泽庙、太平兴国寺。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  大伾山山顶的太极宫和万佛阁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  山顶“聚仙坊”石牌坊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  山顶东部|“紫光亭”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  俯瞰浚县县城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5.  怀禹桥,跨过此桥进入禹王庙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6. 禹王庙大殿,(正在整修,四面有围栏,我们从围栏一侧进入,没人阻拦),该庙原在山南麓,清代刘德新县令将它迁至山顶,两侧各竖有巨碑一通分别为王阳明的《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7.  王阳明明弘治十二年(1499)所作诗碑《大伾山诗》:晓波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此诗碑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着很高的书法价值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8.  王阳明明弘治十二年所作《大伾山赋》,为中楷行书,500多年较模糊了,但其开篇便引人入胜“秋雨雯野,寒声在松。经龙居之窈窕,升佛岭之穹隆。天高而景下,木落而山空。感鲁卫之故迹,吊长河之遗踪。依清秋而远望,寄遐想于飞鸿。于是开觞云石,洒洒危峰;高歌振于岩壑,余响递于悲风”······(不再书全文)王阳明是儒家无神论者,他的“心学”应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这些诗碑石刻都是大伾山摩崖石刻的一部分而成为国保级文物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9.  中军亭,位于禹王庙前,当年瓦岗军瞭望敌情之用,此亭为明代重修遗存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0.  观音寺,古称观音岩、观音洞,始建于元代。位于大伾山北腰。山门面阔3间进深7.2米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1. 山门殿内两侧四大天王,此为“风”、“调”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2.  四大天王之“雨”“顺”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3.  入内为大院,左右两廊为圆通宝殿及保子殿,中轴线是牌坊、拜殿、观音洞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4.   两柱一门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中间横板“观音洞”,抱联:百品莲台惟貯月,千年香像只依云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5.  观音洞拜殿,紧连观音洞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6. 观音洞位于大伾山北麓峭壁下,坐北向南,元至治三年(1323)浚州知州刘友凉于此向观音求子有应,而凿观音像,后凿为洞,洞高1.5米,深2.64米宽1.5米,洞内上方石壁线刻观音坐像一尊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7. 线刻观音坐像,薄衣冰襦,妙相庄严,右侧为元代刻像题记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8.  保子殿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19.  睡观音像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0.   浚州知州刘友凉从此笃信佛教,在寺后建一楼,将他的办公地设在楼内,无事就念经拜佛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1.  省保碑,观音洞成为求子圣地,山门两侧围墙上有众多明清时期求子有应碑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2.   鹤爪坪,一种自然奇观,面积690平方米,因石坪上有许多像鹤爪样的痕迹,故得名,传说是吕洞宾的仙鹤所留下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3.  龙洞,又称“丰泽庙”、“康显侯祠”,据碑刻记载,丰泽庙在宋徽宗之前已经存在,后多次毁损、修葺、重建,此庙是2001年重建的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4.  国保碑(国五),作为大伾山国保的10项之一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5.  龙洞竖匾,集苏东坡字而成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6.  “丰泽庙”内有三个天然洞穴,最大的一个直径有50厘米左右,中洞口径约半米长,下洞最小洞口只有拇指般粗细,三洞均有通向山顶的罅隙,人称洞乃龙潜之处,故称“龙洞”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7. 庙内“龙洞”横额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8. 洞壁刻有五条蟠龙,雕工精美,一般认为是宋代所雕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29.  四爪蟠龙,栩栩如生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0.  石雕柱是2001年在龙洞附近挖出的,雕刻年代无考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1.  龙洞洞口可见石刻“鲁元翰再观龙穴   元祐元年(1086)七月廿一日”,旁边的几行小字已经漫漶不清了,鲁元翰时任卫州(今卫辉市)知州,此处确切纪年证明至少在1086年之前龙洞早已存在,他系“再观”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2.  位于洞壁前的《康显侯告》碑,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刻制,被誉为镇山之宝,此碑兼有宋元两个朝代的碑刻,具有汉、蒙、梵三种文化语言,含有书法大师蔡京的亲笔手迹,所具的历史学、语言学、书法学价值难以估量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3. 碑首,包含汉文篆字、草体梵文、蒙古语巴思巴文三种文字。汉篆书为“康显侯告”;梵文为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蒙语则为“大名路浚州达鲁花赤题”,显然是先后三次所刻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4.  康显侯告碑被装在玻璃罩内,无法清晰拍到,此为勉强可见的蔡京的手迹
      参考资料介绍,碑身最下层的楷书记文,记录了当时皇帝亲封龙洞之神为侯爵的缘由:政和八年(1118)尚书郎徐公在浚州体察民情、时值大旱,徐公率部下到龙洞祈雨。当晚,阴云密布,大降甘霖。这一年“麦秀两歧,一禾四穗”获得好收成,于是徐公上书皇帝为龙神请封,一向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欣然准奏,封大伾山龙洞之神为“康显侯”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5.  “太平兴国寺”赵朴初题匾,1988年新建的山门,面阔五开间,进深4.5米,鹤壁市佛教协会办公处,此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明至民国所建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6.  原山门,中悬竖匾“敕赐太平兴国寺”,由皇帝亲赐年号作寺名,全国独此一家。此殿为清代所建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7.    “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立于太平兴国三年,此碑为依据原碑复刻,虽仅有原文三分之二不到,但总体还能清楚了解宋太宗赵光义敕赐其年号为寺名之来由,以及此寺在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存在的史实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8.  “千手千眼殿”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39.  千手千眼观音像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0.  大雄宝殿为主殿,为明代建筑,现在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1.  大伾山有洞穴8处,而太平兴国寺内就有2处:观音洞和朝阳洞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2.  观音洞开凿于民国初年,历来香火很盛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3.  朝阳洞,开凿于明代,是大伾山上最大的凿洞,券形顶,洞深4.1、宽3.46、高2.5米,洞内塑有三尊佛像和十八罗汉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4.  庭院内的经幢、佛塔、古碑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5.  下山路上有人在演奏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6.  小瀑布,据说此山无泉水,水是人工提升的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7.  水雾是景区制造的效果,令人飘飘欲仙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8.  山前广场正在表演舞蹈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49. 全体摆个造型

[转载]金秋中州游(十五)浚县大伾山(下)
50.  舞蹈结束一个整体亮相

          大伾山虽然不高,也不算很大,但是可看的景点还是不少,我们南麓、东麓的天齐庙、张仙洞都没去,但主要的几处都到了,作为“禺贡名山”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接着我们前往浮邱山。。。。。。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