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七)韩文公祠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七)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在东城区国子监后边的国学胡同内31号,其实,还挺不好找的。从东头进国子监大街,路北有个官书院胡同,进去一直走到头儿,一个紧闭的大红铁门是国学胡同小学。退回来一点往西拐,看见国学胡同的路牌和介绍,再往西走,公共厕所的对面就是31号,才是韩文公祠,是祭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祠堂。它坐北朝南,由祠门、享堂及东西配房组成一四合院,如今仅存享堂。国学胡同向西不通,韩愈祠在国学胡同最西头。是东城区2013年普查登记文物。
韩文公祠在全国有四处,一是河南省孟州,这是他的家乡;二是广东省潮州,这是他曾任刺史的地方;三是与韩愈的郡望“名同而地异”的河北省昌黎,其中昌黎在明朝时先后建有两座韩文公祠,一座在昌黎县城,一座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上;四是在北京,这是他做国子监祭酒的地方。
花开四朵,只表一支。今天我就单说北京的韩文公祠。
北京国子监街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全长669米,乾隆皇帝赞其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和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
今天韩文公祠已经出租出去了,客户不是韩愈的后代,也不姓韩,只是有钱。大门的东边有张小纸写着:有事请按门铃。我按了一下,立刻听到悦耳的女声:来了,来了!大门打开时,一股凉气迎面吹来,中伏时期十分凉爽。院子里装饰一新,一个花池和一丛高高的树,代替了影壁。天井上支起拱形的阳光板,透光、防雨,冷热气都不散去。我问可以参观吗?小姐说老板在会客,不方便进去。不知道他们是做生意还是做艺术、做学问。趁机我赶快拍了一张照片。
韩愈(768-824),唐贞元八年(792)进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韩愈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晚年官至吏部伺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著有诗文七百余篇,其中散文近四百篇。
韩愈做过官,屡次被贬。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和京兆尹李实谎报旱情,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反遭李实谗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元和十四年(819)任刑部伺郎,因谏唐宪宗李纯派使者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长庆二年(822)任吏部伺郎、京兆尹兼御吏大夫,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一生经历坎坷,但是留下的众多诗文却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有《韩昌黎集》传世。他的《师说》,至今都被列入课本,供中小学生背诵。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子监街孔庙东墙外为官书院胡同,胡同北头的西边即孔庙和国子监的后边为国学胡同。原来国学胡同小学的一部分原为我国唐代文人韩愈祠,叫韩文公祠。韩愈是唐贞观八年的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等职,祭酒是国子监的最高领导,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在唐代我国出现了很多大诗人,韩愈却是散文大家,被称为“韩文”。因韩愈做过国子监祭酒,所以在北京的国子监后修建韩公祠以纪念。
韩愈祠堂叫韩文公祠,坐北朝南,是个大型四合院,有祠门、享殿及东西配殿等,享殿为三间,过去供有韩公像。现在大门紧闭,房屋翻新,门口挂块文物普查的牌子,没有任何文字或二维码的介绍。门口挂有“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铭牌,国学胡同的铭牌中也有“31号为韩文公祠建筑遗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