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四〇二)圣水鸣琴
圣水鸣琴
帝都无处不鸣琴,圣水村头惬意吟。
翠壁拥亭才望月,依稀龙女望乾坤。
圣水头村在密云区河南寨镇中部,是密云外八景“圣水鸣琴”所在地。据《长安客话》载:“密云山不出泉,唯南十里山麓有二泉,相逾数尺汇成一流,故称圣水泉。”史书记载,南山脚下有二泉,相距数尺,泉水自石缝涌出,因势流淌,在山脚下形成小潭,水滴洒落山石的声音悠扬婉转,犹如琴声,村子也因此得名“圣水头”。泉分上下两股,相距数尺。上泉积水为潭,下泉四季常年不断,盛夏凉如冰,寒冬温如玉,用此水淘米洗菜,饭香菜鲜,被当地人称为圣水。
圣水头村形成于汉朝,以孔氏家族为主,经隋唐逐步扩展。元初圣水泉上建初月亭和龙女祠。清代称圣水鸣琴,密云知县赵宏化吟咏“圣水鸣琴”景色的华美诗章把人们带到《滴水明瑟》的意境中:翠壁悬崖曲槛间,流泉危石咽潺湲。细闻天籁传元韵,似搏南薰指下弦。
相传北京城原是一片苦海沼泽,元太宗朱棣听刘伯温献策,规子午、建九门,以哪吒三头六臂之身造城,天坛地坛打造天地人神合一,惹恼了北海恶龙,变成送水工,把龙子龙女变成两个水篓,装上甜水逃离,恰逢高亮识破毒计,在西直门外将恶龙降服,龙子逃到京西玉泉山,龙女逃到檀州南山。后龙子龙女为赎恶龙之罪,臣服隐世于此两处。龙女用法力把此处泉水滤至清澈宜人、甘甜可口,太宗朱棣因檀州南山水质清澈、口感甘甜,则定为皇城饮用水源地,专供皇城饮用,故名圣水头。
明万历元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在圣水头村建如斯亭、初月亭,疏导两泉环抱其间。并在泉边修建了一座龙女庙和一个过凉亭。泉水绕过庙、亭之后,从山石缝隙间流出。
明朝隆庆元年,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驻军密云,非常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听到圣水泉发出悠扬、清脆、舒缓的古琴声音,称之为圣水鸣琴,亲笔写下“圣水鸣琴”题词,并赋诗《圣水泉》:王气偏三辅,山灵迟上卿。涌泉分左右,叠石起峥嵘。洛画龟犹负,河源鉴自清。君恩仍未报,不敢濯尘缨。圣水鸣琴之景就是戚继光发现并加以修建治理的,这就是“圣水鸣琴”的来历。
圣水泉原本荒芜之地。戚继光发现后,命部下裨将陈君伯调集材料、组织工匠,构筑亭榭,疏通两泉,环抱其间,几个月就变成了优美胜景。泉水从山麓的石缝涌出,水势不大,流速不急,因势流淌。如同珠玉洒落在山石上,又粉碎成若干细流滴入小潭。有的如银丝般不绝如缕,有的如珠玉般错落有致。泉水洒落山石,滴入小潭时,发出了悠扬舒缓的声音。加之两泉相距数尺,此起彼应,组成了优美和谐的旋律,酷似琴声。后被载入康熙年间《密云县志》的密云八景中。因为受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因为听者的心境不同,奏出的琴声,随昼夜更替、日月变迁而变化无穷,各尽妙趣。
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往来灵境,多有诗文唱和。清代武伟题诗《圣水鸣琴》:“传水鸣琴地,自古琴鸣直到今。今我偶来倾耳听,始知山水有清音。”名景如幽兰,空谷自芳菲。正是众多文人雅士的传唱,使圣水头村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泉,对美化环境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地以泉名,泉以景胜,自然引来众多文人墨客竞相往访,因而遗留下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也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圣水头村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传说:龙女想看看人间的大千世界,常常在龙宫暗自流泪,后来她的眼泪化作了清泉,在圣水头村南涌出。泉水清凉甘甜,酷暑之际,只要饮几口泉水,暑气全消。用泉水洗脸,面色增白返嫩;用泉水洗眼,明眸善睐。明正德三年(1508),善男信女修起了龙女庙即龙泉寺。陆续迁来了民众,聚成小山村,村在圣水的源头,村民引泉水在村前建小池塘,周围遍植柳树,景色清幽。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山水流动的声音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
七十年代,在村内发掘出唐代墓葬,并曾多次出土文物。
现在的圣水头村,虽然没有泉水涌出,没有圣水鸣琴景致,但是有一池湛蓝的清水常年不竭,山上虽然没有初月亭、龙女庙,但是依然古柏森森,苍劲挺拔,俨然有序,芳草萋萋。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洗涤的古柏,像是古代卫士伫立在青山之上。
乘车路线:东直门交通枢纽乘坐980路快车,经过4站,到达万象汇橡树湾小区,步行约160米,到达万象汇,乘坐密13路经过7站,到达圣水头村口。全程约1小时40分钟、73.9公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