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上中学后,我告诉他三个学习法宝

(2023-03-25 17:32:10)
标签: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01.开学伊始,和孩子聊聊学习

这学期开始,橙子就是一个初一新生了。

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橙子对学到的新知识很感兴趣,这些天,没事就拿来考考我们,比如:山顶洞人和北京人是什么关系?生物都包括哪些?北京的经纬度是多少?

孩子上中学后,我告诉他三个学习法宝

为了维护橙子的学习热情和老母亲的面子,我不得不搜肠刮肚,挖出残存的记忆碎片中来应对——谁能想到,中学毕业几十年后,还有人要考我这些知识……

有学习热情是好事,不过,有些话题,我觉得有必要在开学之初和橙子聊聊——比如学习方法这件事。

在我看来,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先写作业再玩、独立思考等等。

同时,小学六年,每个孩子也会形成一些适合自己的、粗浅的学习方法。

等到上初中后,基本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这时,就要注意打磨自己的学习方法了。

因为,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不仅会事半功倍,还容易收到积极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而一味地死用功,不仅效率低,还会后劲不足,往往到了高中就不行了。

一天饭后散步时,我就和橙子聊起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三个学习法宝。

02.第一个法宝:认真听讲

这个法宝是一个00后的小学霸告诉我的。

小学霸是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中考,她一直是年级前三名的水平,中考更是考出了575的高分——差5分满分。

妥妥的学霸。

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学习的,还专门和她聊了一次。

说实话,我对这次聊天是有期待的,希望能获得一些属于00后的、新鲜的“学习秘笈”——没想到,她的回答却老掉了牙。

她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上课好好听讲。

就这?

也太简单了吧?

小学霸说,初一初二这两年,她就是跟着老师的进度走,没报外面的辅导班,也没刷题——老师也不提倡刷题。

不过,老师上课时会讲解题的类型。把一个类型的解题思路掌握了,遇到同类型的题就不难了。

所以,如果上课认真听讲,基本上就把该掌握的内容都掌握了。

这个答案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简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细想想,它确实是所有学习方法中最基础、最本质的一环。

最关键的,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我记得读初中时,老师让班上一个学习好的女生分享她的学习经验。

女同学的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

她说:为什么都在一个教室里学习,都是同一个老师教,有的人会学习好,有的人学习不好呢?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他们的差异就从上课听讲开始的。

一个班上几十个学生,看起来都规规矩矩坐在那里听课,但有的人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消化吸收,而有的人身未动,心已远,上天入地,念头纷杂,老师的话,只是偶尔听一耳朵。

这样一堂课下来,收获就大不相同,等到写作业的时候,差别就进一步显化。

上课听明白了,知识点掌握了,作业就做得顺利。

上课没听或者没听懂,作业写起来就吃力,心情就不好。

感觉越好,越愿意认真听课,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反,感觉越糟糕,对学习越提不起兴趣来,越不愿意认真听课,导致遇到更多障碍,负向循环由此形成。

一个正循环,一个负循环,两者的差别就越来越大了——而差别的起点,往往就在于课上的40分钟。

我和橙子讲了学霸小姐姐的心得后,他也是深有体会。

他说,他上课时不仅认真听讲,还会积极思考。

比如老师讲到一个公式,他不满足于记住公式,还会趁大家回答问题、做练习的时候,自己琢磨清楚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心里才踏实。

这样一节课下来,他就会比单纯听讲的同学收获更多、知识点掌握得也更牢固。

我曾经写过他的“逆袭记”(从中等生到学霸——六年级小学生自述逆袭之路 ),他的逆袭之路就是从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跟上老师的思路开始的。

前几天,初中入学第一天,他去得早,面对着一教室的空座位,他选择坐在了第一排。

我想,可能是橙子尝到了认真听讲的甜头,才会有这样的选择吧。

03.第二个法宝:错题本

这个法宝,是一个自认为资质平平的学霸分享给我的。

她说,她知道自己不是那种天资聪颖、天才型的学习选手,唯有踏踏实实用功才行。

她的法宝就是错题本。

比如学数学。每次大考小测后都是她最忙的时候——忙着把做错的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分析错在哪里,自己为什么丢分,同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每一个错题,都是一个薄弱点,说明在这个地方有掌握得不牢固的地方,可能是概念没理解清,可能是做题思路不对,也可能是没有审清题,把每道错题踏踏实实解决了,就相当于弥补了一个个薄弱点。

就像打仗一样,每攻克一个地方,就建一座堡垒,不急不慌,稳扎稳打,慢慢地,她“占据”的版图越来越大。

这样到了高考前,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策略:会做的题要保证不失分,太难的题如果不会做,就果断放弃。

这个策略效果显著:高考数学满分150分,她考了138分。

丢的12分是最后一道大题,她不会做,就没有过多恋战,把精力放在了前面会做的题上,保证了会的题全对。

之所以会的题能全对,她的错题本功不可没。

对于这个方法,我也有深刻体会,不过是相反的体会。

当年应对高考,我们也是题海战术。数学老师每天发一张卷子,晚上回家做题,第二天上课讲题,讲完题再发一张卷子。这么日复一日,做过的卷子攒了厚厚一摞。

这么刷题,效果确实是有的,但我欠缺了分析总结这一环——做错了题,改正就完事;做对的题,更是懒得多看一眼,赶紧忙着做下一张卷子。

结果是,会做的题一直会做,基本是在重复,而做错的题,因为没有认真总结分析,导致薄弱点一直存在,总会变换各种形式出来捣乱。

所以,看上去我学得很勤奋、很刻苦,但是真正的效率并不高。

我也由此体会到:掌握了学习方法,事半功倍;没有方法死用功,事倍功半。

及时整理错题、复盘总结,就是一个提高学习效率、迅速提高成绩的好办法。

04.第三个法宝:思维导图

这是学霸朋友分享给我的另一个法宝。

话说她考上大学后,打算跨专业考研。别人已经学了四年的专业,她还是一个零基础的小白。

看着厚厚的专业书,她就琢磨着,怎么能在短时间内补上去。

她没有像很多人一样,一头扎进书本中,而是把整本书细细过了两遍,把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都提炼整理了出来,做成类似思维导图的形式。

这样做的结果是,整本书的内容都在她的头脑里分门别类地装着,一看到题目,她就知道考的是哪些知识点,就可以迅速从头脑里把相关的内容调出来。

她甚至很享受答题的过程——不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答案自动就从笔尖流出来。

更牛的是,她说,复习到最后,她都开始给自己出题了——琢磨着哪些知识点可能会出题,会以什么形式出题,自己设计题目,自己答。

最牛的是,考试的时候,她还真碰上了给自己出过的题,还不只一道……

结果就不用说了——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名校研究生。

这位学霸朋友自认为资质平平,不是很聪明,但她相信勤能补拙,只要踏实用功,成绩也不会差。

谁都知道勤能补拙,学习要用功,但是,这个“勤”字大有学问,用功和用功也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上去很用功,整天捧着书背啊记啊,但是,这样的用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记住了零散的知识点,却缺乏一个整体的架构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样的用功,其实是死用功,是死记硬背。

看上去很努力,其实很懒惰——懒得动脑子去梳理、串联,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

那些整天学习却效果不明显的人,往往是在这里出了问题——用行动的勤奋代替了头脑的思考,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我和橙子分享这个“法宝”,是因为我自己曾经也是死用功的学生,曾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背功”,也对死记硬背的弊端体会颇深,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意识地练习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在我看来,有没有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仅会在学习上体现差异,更会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巨大差异。

05.不是成为学生就会学习

我越来越体会到,学习这件事,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同理,不是成为学生就会学习。

做了十几年的学生,却不会学习,这样的人,太常见了。

如果能在学习生涯之初就掌握了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可能很多人对学习的感觉会大不相同。

所以,这个新学期,与其像往常一样,压住火气一遍遍地讲题、严防死守地盯作业,不如和孩子一起尝试一两个学习方法——一点点用起来,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