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看构建和谐班集体(2)

(2022-10-16 13:36:17)
标签:

班主任

教育

班级管理

分类: 班级管理

三、构建和谐班集体应着眼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和谐”有和睦、和美、协调之意,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实质意义在于,让班集体中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形成较为稳定并积极向上的班风,有较强的集体凝聚力,进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构建和谐班集体首先必须着眼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看构建和谐班集体(2)

1.建立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于: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是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班级管理的中坚,是全体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中学的班主任基本上都是本学校的骨干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建立并用好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对于班主任全面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进而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探索有很重要的作用。

怎样建立并用好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呢?首先,班干部必须是在符合班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由全班学生民主选举产生。我的经验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竞选的基础上先选出各岗位的候选人,再由全体学生民主选举出相应的最佳人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了解班级内部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并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班集体内部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各层次学生都想选出自己利益的代表当班干部。有些教师也许会问:这样缺乏“集中”的选举会不会让班级管理一团糟呢?没必要担心,我们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和思路,班干部是用来配合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而不是专为班主任服务、专门服从谁的。我们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会发现有这样的情形:班主任有时候在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陷入困境时,不妨把它交给与该学生关系要好的同学去解决,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的。当然班主任在选举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是很必要的。其次,班主任要经常与班干部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的困难,并尽自己最大努力传授给他们工作经验和技巧,扶助他们工作。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班干部例会、班干部教育培训等形式帮助班干部成长,当然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经常与班干部个人随时交流,说上一两句鼓励、关心的话语肯定胜过那种集中公开的经常性表扬。再次,当班干部犯错误时,班主任一定要妥善处理。班主任处理班干部犯错要始终坚持保护班干部工作热情为首要原则,在这个前提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因为班干部是全体学生完全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看来这些班干部都是自己的代言人,是班级凝聚力的“内驱”,如果班主任在处理班干部犯错问题上出现问题,势必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会影响到他们审视问题的角度,或者会直接挫伤班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到和谐班集体的建设。最后,班主任要把竞选班干部的机会留给班集体中的每位成员,让他们看到,只要愿意为班集体尽力做事,愿意展示自己的风采,班级就是他们的舞台。

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和谐班集体与和谐社会在对成员的要求上具有相似性,即它需要具有各种不同特长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某类人才,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集体(社会)成员构成的合理、和谐性。这正如一件大型机器设备,不仅需要一些主要部件,也需要许许多多、型号各异的零配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器设备的良好运作。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班集体中没有体育、艺术等多方面特长生,班级、学校的运动、艺术等活动项目怎么搞?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做得不够好而不关注他们,甚或经常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如果说在以前社会所能给每位中学生提供成才的机会有限,他们必须通过刻苦学习并参加高考这条“独木桥”来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话,那么,随着我国社会变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早已多元化了。他们尽管在同一班集体生活学习,但个性化的选择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毕竟他们每人的主观要求、所面对的客观条件也许有极大的差异。我们决不能用老一套衡量人才成长的标尺来硬卡他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不仅要把每个儿童培养成心灵手巧的劳动者,而且要给予他有个人特性的、互不雷同的创造的幸福,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通往共产主义幸福的道路,因为每一条道路必须要通过每个人独特的天赋、才能和才华。”所以,我们在统筹管理、构建和谐班集体时,就要懂得欣赏学生各种不同的个性特质,抓住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倾向进行全力、有效的指导。

特别需要说明,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是为了教育、培养人和促进人发展的目的,而非放任自流。如果有些学生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背离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要求时,班主任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尽全力促其端正认识。

3.善于关注问题学生

何谓问题学生?目前教育界对这一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论。有关专家对问题学生是这样表述的: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等等。我还是倾向于从日常行为规范角度(即德育角度)定位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到班级的稳定和发展,班主任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好这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单单是毁了这部分学生,他们也许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出现新的问题。

如何对待问题学生?首先教师要确立一个观念——问题学生并不一定就是坏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班主任要切记: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不会在主观上想成为“坏人”,或被别人瞧不起的人。我们处理问题学生,面对的应当是他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他本人的其它方面,更不是他的人格。面对问题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只要是真诚地热爱他们、帮助他们、关心体贴他们、并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那么,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教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其次,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及其产生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做好帮扶工作。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般来说,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可能有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诸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我一般不赞同在找问题学生产生原因时只强调说“个人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因为现在社会较以前极其复杂化了,对于年龄较小的未成年学生来说,他们也许没有辨认事物好坏的能力,更谈不上抵御什么诱惑的能力了,也许在他们看来某件本身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是非常正确的、值得学习的。班主任要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具体问题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好帮扶工作。最后,对个别问题学生,班主任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适度的惩罚。惩罚不等于体罚,它是针对问题学生的一种强制性的纠偏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范围内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教育措施。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认识行为边际界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里显然是难以宽恕的错误,但是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措施是画出两张解剖结构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如果我们始终视惩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惩罚措施就不会出格。当然,我们还是要慎用惩罚,必须到不得已的时候。

今年我班上有一名爱上网吧的男生,刚开始时是偷偷去网吧,一开始我与其家长配合做了大量的说教工作,而且要求家长在家中适度控制其上网时间,但效果甚微,他后来居然经常逃课去网吧,甚至给别人说“张老师就这两下子”。我想可能是我这种春风化雨的温柔方式助长了他的风气,于是有一天我试探性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连大声呵斥带很响亮地拍打着桌子,最后还让他写出保证书,并果断要求其家长掐断家里的网线。当然我并没有放弃对他的跟踪,我指导其家长帮助他安排课余的活动计划,并要求他把每天在家中的情况详细记录,定期交给我看。结果两个月下来,他就没有去过网吧,也慢慢把精力投入学习了。

4.要正确对待量化考核

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出台了各种量化考核制度,对班级考核的量化更是详尽到“无微不至”。我的看法是,从学校角度来说,量化管理是没错的,它能够很便捷、直观地以数字分数形式反映出某班级在某一段时间里的管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评价一个班集体和班主任的工作情况。对于学生和教职工人数均较多的一个大型学校来讲,它能够节约评价成本,能够在较短时间里为管理层提供出一份教职工工作业绩测量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量化管理存在两个较严重的问题:一是重视量的评价,忽视了质的评价;二是对班级量化测评的出发点是评定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的工作业绩,而非是针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评价。如果我们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味地完全遵照量化的条条框框去做,必然是畏首畏脚什么都干不成,既丧失了工作的个性、创造性,又过分地制约了学生做事的主动性。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领会量化管理精神,大胆地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学生因为在一次全年级的体育项目比赛活动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名次,在接下来最后一节自习课上她们兴奋异常,结果被学生处登记扣分,班干部很伤心地告诉我说同学们根本不听他们的管理,我安慰了班干部后在全体同学面前说“我们获得了第一名,大家是该以不同的方式表达高兴,但是我们更应牢记我们还有新的目标。我明天上午想看到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严于律己的道德素质,大家有没有信心?”我听到了气动山河的声音“有——”,我感觉对这一问题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对于原则性的量化内容要求,班主任绝不能随意“创新”,比如安全等问题

总之,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如果失去学生,我们教师的存在将无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关爱、尽全心全力教育学生;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未成年生命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保护他们的这点灵性、个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个富有创造热情的劳动者,教育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我坚信一点:只要符合“以人为本”原则和教育原则,教师能多思索、多实践、多总结得失,我们一定能够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来源:思想者园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