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为什么难教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现在基层教师普遍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了。通过最近的调查我觉得造成学生越来越难教的局面总的来说有下面几种原因。
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受到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很多人都变得唯利是图,甚至学生也不例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或多或少地腐蚀着青少年,少数青少年已经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品德抛至脑后,追求的只是钱和利。
2、网络的影响。网络的普及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上网不是为了学习、找资料,而更多的是玩游戏或浏览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站,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更有甚者会把网上看到的不良行为当成榜样进行模仿。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造成学生越来越难教的家庭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部分学生缺少家庭教育。我们乡镇是个劳务输出大户,有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更有甚者只让孩子自己在家,造成对孩子监管的“真空地带”。孩子在家没人管,为所欲为惯了,不良行为习惯就难以控制,变得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把平时的不良习惯再蔓延开来,成了学校的“害群之马”。
2、部分学生缺少家庭关爱。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父母大多成天忙碌于生计,而且大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孩子一犯错误,就是一顿打骂。父母管教的方式太单一、太粗暴,缺少理性,容易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仇恨、产生反叛。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再加上在学校得不到关爱,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就会自暴自弃,行为变得我行我素。
3、部分家长溺爱孩子。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虽然农村有的家有几个小孩,但比上一辈人还是少了。因此,对于孩子的欲望和要求有的家长会尽力满足,从来不问原因,有的学生在校一天的零花钱就有十几二十元。有了钱,小孩就容易变坏,就会成天沉醉于电子游戏、上网或者吸烟、喝酒等。孩子从小就养成那么多的不良习惯,在校表现越来越差,学校对其教育无济于事,有时想联系家长进行教育,有些家长的回答是:不用管,我的小孩坐至初三毕业就可以了,其他无所谓。这样就更加助长了某些学生的顽劣。
4、部分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有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他们与孩子的交流就少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孩子们就会满足,自己拼命地干活也就是为了孩子过得好一点,从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甚至孩子变成什么样了都不清楚,一旦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便无所适从。
5、有部分家长为老不尊。现在有很多家长当着小孩的面进行赌博,或去参加现今流行的“六合彩”、“板九”等赌博活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他们的小孩从小就会赌博。像这样的学生对学校的学习自然不会感兴趣,他们会把心思转至与学习无关的方面,也就成了学校的“问题学生”。
6、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学习就是你们学校老师的事情,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
学校因素
1、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的谈化。中小学教育的全部功能表现为使人在这场升学竞争中取胜,从而被注入了极强的功利性,它的一切都要从功利出发。什么人有望升学,就教什么人;什么课与升学有关,就教什么课;什么教师有助于升学,就选派什么样的教师教学……德育被忽视了。在德育这一关系到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存在许多的误区。虽然德育为首的方针层层提,但遇到“应试”就必须让路,即使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也是“样品”,上级领导检查往往听汇报,走过场。因此,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
2、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学校把中小学生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境界中,如有的教育系统把德育的目标确定为: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初中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高中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样的安排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内在要求,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过高、过空,进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实际作用不大,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3、德育内容相对陈旧,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社会内部结构与以前比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及伦理道德,也会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试图让社会适应道德规范的需要而不是让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学校德育工作注定要失败。我们需要对许多传统的德育进行新的阐释,如什么是“先人后己”,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等,都要作出新的解释。在这方面,学校德育则走在时代的后面,仍然套用以前的事例和解释,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使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
4、教师做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一方面教师受到学校主要抓成绩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以“智育代全育”。另一方面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不高,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年青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有的抱着“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