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着那一个方向

(2022-10-02 20:54:30)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应静丽

“你想成为名师吗?”这虽是一个问题,但我想其答案是唯一的。成为名师,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所不同的是有人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而有人却仅把这崇高的理想当作口中的辉煌。我怎样呢?就目前来讲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吧,努力了,但却不够。

朝着那一个方向

也曾听说魏书生,也曾耳闻李吉林,只感觉他们都是“神”,如星星般遥不可及,于是一直在心里默默地敬佩,此外别无更多的想法,真正有了想成为名师的冲动是今年暑假阅读新一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之后。看,作文天地的枯燥和单调因为有了贾志敏老师的辛勤劳作而悄然消隐,变得生机盎然;再看,诗意语文的山山水水在支玉恒老师的点拨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听,于永正老师幽默朴素的动情演绎,引得台上台下言笑晏晏,情趣融融;再听,靳家彦老师的课堂中,汉语言文字的精髓咀嚼生津,回味无穷。细细品读“四位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专辑”,抚摸着关于他们的一字字,一篇篇,我仿佛在和四位名师进行着心灵的沟通,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非拥有过人的先天禀赋,也并非得到幸运之神的特殊眷顾,而是因为他们有着一种守志不移、坚忍不拔的事业境界,有着一种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着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命诉求,更有着对语文一往情深的热爱和对儿童发自心底的挚爱。

真的不敢拿自己与他们作比,因为何止千里的差距会让我感到惭愧万分,甚至无地自容。于是,我告诉自己:勇敢些吧,你还年轻,“名师”只是一个方向,过程才是关键。那么,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记得师范校园中有八个醒目的大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许是涉世未深的缘故吧,那时候的我其实没什么在意它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反而却是走上讲台这五年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让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地清晰起来,是啊,学高才为人师,德高方成典范。因此,我把它当作自己为师处事的标准。

我认为,要想成为名师,首先得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暂且撇开“教书育人”不谈,任何一个人都应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当我一次又一次被“感动中国”所感动的时候,我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请让教育为你而感动。曾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过于夸张,但是我却丝毫不怀疑它的准确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的品德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是我对自己“德”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

值得骄傲的是我生在一个朴素的家庭中,爸爸妈妈把他们的善良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我。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对朋友的真诚,让我的心灵无比清澈,再加上总是受着做任何事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的谆谆教导,事实证明我确实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我很庆幸,因为自己是一个那么顶真的人:要求孩子们敬老爱幼,我会先问自己是否每一次在公共汽车上都能给老弱病残让坐;要求孩子们把同学当作兄弟姐妹,我会先问自己是否已把他们当作心肝宝贝;要求孩子们热爱劳动,我会先问自己是否已做办公室最勤劳的“值日生”;要求孩子们保护环境卫生,我会先问自己看到走廊上的垃圾是否先弯腰捡起;要求孩子们每天认真完成作业,我会先问自己是否已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我想,唯有这样,我才真正有资格去指导他们的行为。最重要的是,我会用微笑迎接每一天初升的太阳。微笑着,用自己锐利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个孩子细小的皱眉;微笑着,用自己灵敏的耳朵聆听着每一个孩子轻微的诉说;微笑着,用自己甜蜜的言语鼓励每一个孩子前进的步伐;微笑着,用自己善良的心灵包容着每一个孩子点滴的失误;微笑着,用自己勤奋的大脑设想着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梯架。微笑里,都是鼓励、都是关怀;微笑里,送去和蔼、送去慈爱;微笑里,给予启迪、给予期待。我要让微笑成为写在自己脸上的最美丽的语言。

那么,还要继续努力吗?当然!我还在努力地争取改变,让自己少一点对纷繁琐事的叹息,变得更专注些;少一点对工作一成不变的抱怨,变得更敬业些;少一点对工资太少的不解,变得更纯洁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离“高尚”越来越近。

如果说高尚的品德是名师的灵魂,那么我是否可以把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课堂教学比喻成他们的生命?

我渴望有如此蓬勃的生命,但同时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缺乏丰厚的学养。语文教学涉及各个学科,所以教语文需要丰富的知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人文民俗……各方面知识未必精通,但都得知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运用各种途径,开阔视野,扩大“内存”,而又能及时方便地提取。读书是最好的最直接的语文实践,一位老师只有具备教好的文学修养,一篇课文拿到手,才能一眼就抓得住文章的精髓,教学方法才能随之产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此,要想成为名师,读书是必须的生活。

关于读书的好处,培根为我们作出了很明确的回答:“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扪心自问,其实我是应该感到惭愧的,自从师范毕业之后更多的是阅读了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其他顶多也只是偶尔翻翻报刊、杂志,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阅读过哪一本书,学习过其他的知识,更可恶的是曾经所学都几乎已经忘得所剩无几。于是也经常遭遇学生提问而自己不知如何作答的尴尬,那时候真恨不得自己就是家中的那台电脑百事皆通。然而,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每天多读一些书,不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不以无暇娱乐为理由,让自己先踏踏实实地做个爱读乐思、勤学善写的好学生。

感谢网络为新时代的老师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我喜欢在“百度”中查找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每次看完后有所启发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所谓的实践其实充其量就是模仿)一番,遗憾的是总是失败为多。问题出在哪呢?与理论专著的肯谈让我茅塞顿开。对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好课,我应该有自己的标准,而不应该一味地把别人的设计全盘照搬,不应该连人家的精彩过渡语都念念不忘,更不应该期待孩子们有着同样的表现,因为那样的期待会让自己迷失在名师的课堂中无法自拔。对于好课,只有批判地去学习,只有勇敢地反思,才有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更精彩的课堂,才有可能让每一个40分钟的学习都成为学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之旅。多向书本请教,多向专家请教,多进行自我反思,多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多进行理念改革创新,相信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会变得越来越成熟。

名师,什么样的老师才堪称名师?我想,那些被我们称为名师的人肯定不会以“名师”自居,就像所有的好人都不会自认为是好人一样。那么,名师就成为了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很难很难,或者说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我们都以“名师”为镜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衡量自己的教学工作就足矣。

我不是一个会说豪言壮语的人,但我的心中有单纯而坚定的理想。追寻名师足迹,成就个性自我,这将是我永无止境的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