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手册:德育工作之二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第二节德育工作技能
道德行为训练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离不开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时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在此期间,班主任如能选择最优化的教育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育手段,就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训练:
1示范法。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行为来影响学生,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树立道德行为效仿榜样的方法。可由学生家长或其班主任作示范。向国旗行礼,作客待客,刷牙姿势等行为要求,都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
2情境法。这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作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的一种训练方法。如礼貌接待客人的行为要求,就可创设“爷爷来作客”这样的情境来进行训练。
3竞赛法。开展对某种行为能力的竞赛活动,能起到发扬先进、互相促进的作用,很能调动学生行为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自我服务能
力的训练,可通过穿衣、叠被、系鞋带、洗手绢等项劳动能力的竞赛,让学生在热烈的竞争气氛中增长自我服务的能力。
4交流法。这是把学生在行为培养中的好思想、好方法、好经验,通过交流的形式加以推广,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如值日劳动,做饭做菜,整理房间,合理利用时间都可组织交流。交流法可采用口头介绍同现场表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交流时,还可邀请有关人士参加,以促进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
5评议法。这是类似辨析的行为训练方法,它是让一个或几个学生向大家作行为演示,让大家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公正的评议,并对不规范的行为给予帮助和纠正。这种道德行为的评议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行为规范。
6实践法。这是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练习和培养道德行为。这种方法侧重于意志锻炼和行为练习,如为小同学服务,为残疾人送温暖,包干绿化园地,排练文艺节目,参观访问,等等。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途径
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一切人才必须具备的共同特征。为了塑造好儿童的灵魂,班主任应该懂得:从小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那么,怎样加强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呢?班主任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去实践和探索。
1从小要有理想和事业心。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可以使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获得巨大的力量、无穷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如能让学生从小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小立下大志,这对学生的成才很有好处。
2培养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品质。勤奋好学、埋头苦干是一切人才都具有的共同品质。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勤奋苦干的精神,那么,再美的理想也只能是漂亮的空想。人才的成功,除了勤奋好学,埋头苦干外,是别无其它捷径可走的。
3培养创新精神。学生时期是人的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是人才创造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期。如果要使学生早日成才,那么就需要从小培养他的创造精神。
4培养顽强的意志和不怕挫折的精神。人才,是在同各种艰难险阻作拼搏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在成才的道路中,既有客观上存在的科学难题,也有人为造成的各种困难,诸如权威、传统、习惯性思维……,这一切都使人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使学生成才,班主任必须努力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5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离开谦虚,就毫无人才可言。人有所长,也必有所短。如果骄傲自大,就必然固步自封。再则,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不能离开前人和同代人创造的成果,因而对立志成才者或已经有了创造的人才来说,都需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班主任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儿童上述思想品德。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理想启蒙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启蒙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从小懂得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目标,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其次要使学生从小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比前一代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阶段,共产主义理想启蒙教育应抓住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起点。即让学生知道,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将来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使他们从小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班主任在进行这项教育时,要区分层次。一般说来,可分低、中、高三级进行教育。
低年级:通过具体、形象的人和事,让学生初步知道旧社会不好,新社会好。例如,讲三毛、高玉宝、小珍子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中培养小学生热爱新社会,憎恨旧社会的情感。低年级着重通过形象的感受进行教育。
中年级: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旧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新社会来之不易。通过古代民族英雄的故事,近代爱国志士的故事,特别通过党的领袖人物、共产党员的光辉形像,向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党的革命传统教育。
高年级:通过具体形像的人和事,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前进,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就是为了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知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初步了解这是美好、合理的社会,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要进行立志教育。理想和志气是分不开的,都是给人以奋斗的方向,给人以前进的动力。立志做怎样的人是共产主义理想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通过榜样进行立志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因此,班主任要引导小学生象榜样那样有理想,有志气。立志教育的层次性要求是:
低年级:通过少年英雄,优秀少先队员的榜样教育,启发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喜爱学习,争取参加少先队。
中年级:通过爱国英雄的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初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争做优秀少先队员。
高年级:通过革命领袖的光辉形像和新时期建功立业的先进人物的榜样教育,启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立志为四化勤奋学习。
道德教育的技巧
热爱祖国是宪法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公德。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文化、人民和历史,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关心祖国的前途,形成爱国主义崇高情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心中有祖国呢?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用以下几个方法。
一、熟悉家乡,认识祖国。知之愈深,才能爱之愈切。学生热爱祖国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客观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而熟悉家乡、认识祖国,是热爱祖国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班主任应围绕这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引导学生步入中国历史的长廊,寻觅古今社会的发展踪迹,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国河山的壮丽。还可以选择《上下五千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之最》等系列读物,组织他们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确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通过读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具体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收到寓教育于知识之中的良好效果。又如,家乡是祖国的一角,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基点,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参观游览大好河山的秀丽景色,以及巧夺天工的建筑与古代文化,使他们亲身感受家乡的可爱,祖国的美好。还可以让学生参观革命史迹展览等,使他们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者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进而让他们认识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离不开社会主义,懂得热爱祖国必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道理。
二、纵横对比,认清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就是心中有社会主义祖国。要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除了让他们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之外,关键要让他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德育方法。如进行解放前后的比较和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使学生领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还可以运用有关报刊材料和优秀学生读物,与资本主义制度作横向比较,使学生懂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的温暖和幸福,激发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比出发愤图强的志气来。
三、故事启迪,榜样感染。以故事形式,向学生介绍英雄事迹和杰出行为,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我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英雄和斗争事迹,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也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些生动而丰富的内容为教材,通过讲故事,参加报告会,开展“寻找先辈的足迹”等活动,引导学生向古今杰出的爱国英雄和先进模范人物学习。
四、强化认识,增强感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其他德育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来强化认识,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思想感情。如举办知识竞赛。运用《上下五千年》等读物,进行互问互答,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运用家乡古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革命史实,古今名人,著名土特产,远景规划等进行知识竞赛,深化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又如讲“伟大的祖国”故事,内容可以环绕祖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今爱国英雄,模范人物等,加深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识,还可以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时事知识测验,政治常识测验,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前途。
五、指导实践,落实行动。激发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最终要落实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行动中去。当然,学生期小学生还不可能有惊人之举,但应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他们“祖国在我心中”的意识。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植树、种花美化祖国,节约每分钱支援国家建设,给家乡做好事等,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落实到具体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