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背后的教育契机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谢光胜
我看了陈梓洋一眼,基于以往批评效果不佳的情况,我何不换个思路处理这件事?于是,我转过身对大家说:“同学们,整体来看,陈梓洋是什么样的人?有的同学说,他经常惹大家不开心,那么他身上有没有优点?”听了我的话,学生的脸上顿时露出吃惊的表情,陈梓洋也感到特别意外,他把头缓缓抬了起来。
第一个发言的是这次告陈梓洋状的小栾:“谢老师,陈梓洋有时挺好的。他的数学好,每次我向他请教问题,他都会耐心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弄明白。”
话匣子打开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举起手。
“陈梓洋扫地很干净,每次劳动他都非常积极。”
“陈梓洋经常帮助体育委员整理体育器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陈梓洋的优点。这时,陈梓洋变得不好意思起来。我说:“大家是喜欢充满优点的陈梓洋,还是喜欢用言语攻击同学的陈梓洋?”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道:我们喜欢前一个样子的陈梓洋。此时,陈梓洋的眼眶已经有点湿润,他说:“我说话那么难听,不顾及大家的感受,同学们却这样包容我,今后我要改掉说话不过脑子的毛病,给大家提意见时,不再说大家难以接受的话,有话好好说……”陈梓洋说完的那一刻,教室里掌声响起来。
回到办公室,我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刻反思。学生总会有一些小毛病,问题不大但对个人成长、社会性发展以及班级环境的影响却不小。陈梓洋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如何正确与他人交往、不会沟通。我如果仅批评他,他内心也许是不接受的,错误行为也很难改正。其他学生呢?把注意力集中于陈梓洋的言语,只看到他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交流不同意见,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历练。
这次,我引导学生说说陈梓洋的优点,就是想让陈梓洋放下心理防御,通过同学对他的评价看到自己在他人心里的样子。在此基础上,自觉反思自己的言语给大家造成了哪些伤害,从而主动约束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还有一个目的没有达到,那就是怎样让孩子从他人的批评里看到自己的不足,怎样从一件小事出发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形成团结友好的班级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造就人,良好的班风形成了,学生的个体问题就少了。
面对学生犯错时,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批评,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应该利用事件本身的价值延展问题的教育边界,让小事成为建班育人的抓手。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国际学校)
(中国教师报)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