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间也有康庄道

(2022-09-17 08:28:29)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唐云泉

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我和身边的许多老师一样,在农村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这样的生活在他人看来也许平淡无味,而我却感到平凡而充实。可以说,我在乡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乡间也有康庄道

从浮躁到平实——感谢我的第一任“导师”

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工作的第一站是一所离县城五十多华里的普通村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校舍陈旧,师资老化。说实话,这对于自我感觉良好的我,有些沮丧和失落,不由得睥睨起身边的一切。因此,说话做事大大咧咧、自负而散漫,常常是上课铃响了,才匆匆看一下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抓上几支粉笔,一进教室便天马行空。有好几次校领导来随堂听课,我还是我行我素。

不久,乡教育助理金沙老师到校检查工作,要听我的课,我这才有点紧张。从其他老师口中,我听说金老师教学功底十分深厚,不可小视。然而,那节课上,平时“自由”惯了的我,越想表现好就越紧张,越紧张表现就越糟糕,一节人物素描课在仓皇中草草结束,我惴惴不安地逃出课堂。

课后,金老师来到我的宿舍,落座于床头,轻声漫语地跟我聊天。他看着墙壁上挂着的我的“墨宝”,口中虽谦称对书法一窍不通,但说起王羲之、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他却如数家珍。随即又看到我书桌上的一本《台湾诗人十二家》,自言不懂诗歌的他,说起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又是侃侃而谈。初次见面,金老师渊博的学识,让我顿觉自己矮小了许多!

似乎在不经意中.金老师又跟我谈起美术教学:“无论素描、速写、粉笔画还是油画,构图上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听到这里,我惶恐起来,这正是我那节课的“软肋”。跟金老师的谈话让我猛然意识到,乡间并非是文化的“沙漠”,也不是人才的“蛮荒”。这里同样有成才之路。

“成功的大门历来都是虚掩着的,不过很低矮,只有俯下身、低下头才能进得去。”金老师最后的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

此后,我开始从迷茫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渐渐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审视身边的一切。虚心学习,严谨地对待每一节课堂教学。再后来,在乡里举行的教师普通话演讲竞赛、粉笔字比赛、书法绘画展览、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中,我也逐渐尝到一点成功的甜头。

十多年后,金沙已是县实验小学校长、省知名特级教师。偶尔谈起此事,他说已经淡忘,而他那一席话语却让我咀嚼、品味至今,敦促我老老实实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从课堂到课题——启智的事业使我日益充实

封闭的环境容易使人消沉,打破封闭才能使人觉醒。有一次,我到县实验小学去听课。那里被许多专家教授誉为“学者型教师摇篮”。果不其然,那些年轻教师的课张弛有致、新意迭出。一打听,原来他们有一项《调整活动节奏,改善教育交往》的实验课题。大开界的我突然发现,原先推崇的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其教学行为多是一种简单重复,只是“熟练”地拿参考书依葫芦画瓢而已,课堂教学毫无新意,而我不知不觉也步其后尘,成了他们的“传人”。于是,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

我们墩头镇每学期都组织若干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特别是名教师、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和其他老师一样,每逢有这样的机会,哪怕有几十里上百里路途,我也不肯放过。记得有一次聆听张平南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其中一个片断让我很激动。“谁能告诉别人,这篇短文哪几小节可以靠在一起?”她边讲边做了个分合的手势。我一听,这不就是给课文分段吗?可一个“靠”字,却精彩异常——它既告诉同学们分段的依据,又提出了分段的要求,还暗示了分段的方法,这就是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所在。从这些名家的教学中,我真切感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只有会教的老师,才会培养一批会学的学生。

那一段时间,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县教育局倡导“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教育科研对于我们乡村老师来说,都经历了一个由神秘、陌生,到亲近、投入的过程,而我却比较幸运。我目前所在的小学,学校领导很早就有意识地邀请一些专家到学校,对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理论依据进行指导,学校虽然只有l5个班级,但是老师钻研的气氛特别浓厚。大家边教学,边借鉴,边探索,边实践,快乐地工作着、追求着,互相鼓励,和谐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经常把课堂上碰到的问题带到课外来和同事们研究。

2004年,学校参与了国家级随班就读儿童保障体系子课题《改善智残儿童交往状况的研究》,在课题组所有老师的努力下,我执笔的课题结题报告、论文以及教学案例均在全国随班就读经验交流会上获得交流。我很感激,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并注入发展动力,身边又有一批孜孜以求的同事,这使我在这里不断地接受熏陶、锻炼和提升。

从无意到有心——向上的环境催我奋进

不可否认,每一个教师的成长与所生活的环境、与身边的教师群体是分不开的。对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每一个细节,都是灵动的音乐,值得去聆听、欣赏和品味。课余时间,年轻教师们经常在一起漫谈,交流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工作困惑,分享成功的快乐、喜悦、收获。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聚会逐渐演变成校园研讨性质的沙龙。大家凭借这块园地,常常迸发出一些智慧的火花,让自己的思想在这里飞翔,心智在这里得到提升,灵魂在这里得到净化。如今,“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语),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同追求,许多老师逐渐养成了写教育教学日记的习惯,也常有文章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看到身边的同事屡有“斩获”,我也心动了。于是,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除了教育著作和专业刊物外,又增加了一本读书笔记和一本教育日记。

有一次,跟几个朋友一起交流时,其中一个突然提起,下午刚看到《江苏教育》刊的我的一篇征文,我当时的兴奋和惊喜简直无法言表。邻近初中校的张新连校长听说后,立即要求大伙儿找来杂志,一起细细研读点评,这再一次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后来,我先后在《中国教师报》、《教育科学论坛》等报刊上发表教育随笔、校园散文三十多篇,更可喜的是,在我们这个一共只有二三十名教师的学校,每年都有一半以上的同志发表各类文章几十篇。是的,我们是一个努力的群体,我们是一个成长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我们的教育智慧得到发掘,教育思想得到张扬,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如果把海安教育这块园地比做一片丰收的麦地,我只是其中一颗毫不起眼的麦粒,普通而又平凡;如果她是一片苍翠的森林,我只是这片森林中的一株小草。我并不刻意追求什么,只希望在乡村教育这条康庄大道上,尽心尽力地行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双溪小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