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亲子问题的根源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有问题就一定会有引发问题的根源,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找根源才是最关键的,也只有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问题的出现,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出方法。
可是有的家长只停留在问题表面上,比如说:孩子拖拉、粗心大意、没有目标、上网成瘾、早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只不过是通过以上方式体现在了孩子身上而已,并不是孩子的真正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表面的现象让很多家长感到束手无策,当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现象超出了自己的心理底线的时候就会和孩子发生矛盾。所以,旧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又引发了新的亲子问题,这就好比是一个恶性循环,问题会引发情绪,情绪会决定采取什么行动,行动又决定了结果,所以,找出问题的根源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位家长咨询的目的都是想要一个即可见效的方法,拿回家用在孩子身上就起作用。比如: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做事不拖拉、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认真仔细、如何让孩子合理的利用时间等等。至于方法之外的事情那就无关紧要了。
其实,家长的这种心态也证明了一点,孩子就是问题的本身,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孩子,和自己、家庭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改变孩子,好像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顺理成章的解决,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其实就是一种错误心态。
往往被忽略的事情却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正因为被人忽略才会引发问题的出现。很多家长不去想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拖拉、不仔细、早恋、上网等问题,而是费尽心思找方法,最终却发现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会让孩子出现更多的新问题。
那么,为什么家长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不去探究问题的根源呢?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家长普遍存在的一种功利心态,如果家长能够放下自己对孩子的功利心,承认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认同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内心的需求,适时的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把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当做是锻炼孩子的一次好的契机的话,那么家长所关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但是,如果把眼光只停留在问题表面上,即便是有一个好的方法能够暂时解决问题,也只能是“解热止疼”根本不会起到作用,一旦反弹会更加严重。
接下来看两个小案例,通过这两个案例也许会找到问题的根源。
今天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培养孩子焦虑症”,这种焦虑症状的产生和自己对孩子的高期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一位家长,孩子刚上一年级,就给报了美术班、舞蹈班、古筝班、下一步还要给孩子报英语班。给孩子报班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了,如果今天的孩子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的辅导班或者是特长班就好像是不正常一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说:“升学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只剩下分数。凡是不能用分数衡量的重要教育价值,如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可以忽略”。通过这句话就可以发现,家长所关注的也无非就是这两个字“分数”,所以只要是在孩子身上出现与分数相悖的事情就会被定性为是“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家长所认为的问题根源,说到底家长们所找的方法无非就是让孩子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回过头再看一遍朱慕菊巡视员说的下半句话:“凡是不能用分数衡量的重要教育价值,如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可以忽略”。有多少家长为了一个分数而忽略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呢?好分数只能证明一个孩子在智力方面没有问题,而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观、价值观、兴趣、意志、情绪、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才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指标。
一位初二孩子的妈妈问:“如何才能让孩子先写作业,然后再去玩呢?”这看上去是一个问题,所要解决的就是想办法如何才能让孩子能够先写完作业再去玩,这位妈妈就这个问题也采取了很多的办法,可是,最终都是半途而废,孩子没有任何的变化,反而让孩子更加讨厌和她进行交流,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这位妈妈根本就不知道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我和孩子进行了交流:“你认为什么样的分数才是好成绩呢?”孩子回答:“在班里是前三名”,我又问:“当你在班级里面是前三名的时候就能达到你学习的目的了吗?”孩子想了想说:“至少不会让妈妈生气”。孩子把学习好和不让妈妈生气联系起来,这难道不让父母们想到些什么吗?孩子把名次和不让父母生气当做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没有问题呢?可以说,今天的孩子在用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父母的梦想,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好才能上一个好的小学,上一个好的初中、高中、好的大学,然后才能找一个好的工作,这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愿望。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才有可能做成一件事。可是,今天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只知道分、分、分自己的命根,没有好的成绩就会有麻烦,没有好的成绩父母就会生气。其实,这位妈妈应该和孩子多交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发孩子的思考能力,让孩子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和理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也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人才,先成人、后成才,先要学会做人,才有可能成才。可是,今天的父母把大量的精力和物力都用在了如何让孩子成才上,而把如何成人放到一边不管不问,这种只问分数不管做人的秩序错乱,引发了多少亲子冲突。有多少孩子在为了分数而努力的同时,失去了太多的美好时光,又有多少孩子在求学的慢慢征途上累的精疲力竭,而产生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以至于最后既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
孰不知,当孩子有了一些父母看不惯的现象出现时,这个时侯已经说明做父母的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早就有了问题,如果单纯的去关注孩子的问题,而不去检查自己的教育过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可是,家长们从不考虑这些,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因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自己却感觉自我良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用了一些方法以后仍然不管用的原因之一。家长们只顾要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是即可见效的,和自己的关注不相符的一切事物都不去关心,这种心态只能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创可贴”因为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说明,在早些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问题的种子,这粒种子只不过是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温度、适宜的环境之下发芽了而已。这颗问题小苗的破土而出,冲破了父母的心里防线,也让父母们感觉到束手无策。
根据我接触的案例来看,只要是父母为了寻找即可见效的方法去改变孩子,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的,最终所得到的只是痛苦和后悔,孩子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最让人心痛的是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方法不能说没有,这个方法需要父母的耐心,慢慢的去学习,学会了解孩子、懂孩子。
问题的根源往往是有很多的因素引起的,这就需要父母的敏锐度和洞察孩子的内心变化的能力。其实,当家长具备了这种能力的时候孩子会自然而然的好起来,这个过程并不是孩子有“坏”变“好”了,而是由于父母的方式方法、关注的焦点、心态的改变,给孩子营造了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从一开始就能够让孩子健康卓越的成长。
(来源:刘平易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