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园欺凌须有新思维新办法

标签:
教育校园欺凌 |
分类: 教育时评 |
随着全国各地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案不断推出,对欺凌的界定也愈加清晰。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广东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预防、种类、治理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与其他省份的相关文件相比,该《实施办法》细化了校园欺凌的类别,如“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传被欺凌者的图像”等被列为欺凌行为,前者为轻微欺凌行为,后者则被列为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行为。消息公布后,引发媒体热议。
别拿“起绰号”不当回事
校园欺凌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教育话题,整治校园欺凌已达成共识,如何治理却考验智慧。将校园欺凌分级,分为严重欺凌事件、情节比较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不忽视任何类型和级别的校园欺凌,整治校园欺凌不留死角,也更精准。
校园欺凌并非全是殴打、辱骂甚至拍裸照之类的恶性事件,看到同学胖胖的,就给人家起“肥猪”之类的绰号,这是侮辱性的,会给当事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这种校园欺凌却往往被忽视,老师和家长处理也很难做到及时,但这却往往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起侮辱性绰号看似小事,实际上却埋下了祸根。很少有人没有缺陷,但在侮辱性绰号中却被有意放大,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最终可能会有不少学生因此而“牺牲”掉自己的幸福。
更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老师因为某件事也会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这可能会使学生留下一辈子的阴影。这是最需要警惕的。
整治校园欺凌需要分级整治,对不同级别的校园欺凌采取不同的处罚,这就是“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重视侮辱性绰号这种常见的校园欺凌现象,能够将校园欺凌以最快的速度扼杀于萌芽状态,从而避免事情扩大,也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作者王军荣,原载《检察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