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本功(三):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教学过程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交往互动,是师生、生生、生本等教学因素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身心发展的各项目标,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景展现】
案例
1、复习,明确概念
首先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在圆内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明确:这条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填充的部分是曲线围成的面,是圆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亲身体验一下。
2、通过设想及“演 示”以旧促新
(
师:我们认识了圆的面积,那么该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该怎样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你能否根据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来设想一下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吗?
生:……
(
3、动手操作、课件演示推导公式
(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把手中的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再分成
学生动手,教师随机演示。
(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
师:拼成的图形与分的份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分成
(电脑继续演示分成
(
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和电脑的演示,知道了一个圆经过等分与拼接能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在拼接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观察。
师:图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生:(使学生明确,在拼接的过程中,图形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该圆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系
生:(使学生明确: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即
师:打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验证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之打出课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介绍平方的意思。
4、实际应用
(教师逐一展示本组课件,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
题
题
题
5、总结
(
(
案例
1、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让学生快速作答。(题略)
3、诵读课文
(
(
(
4、讨论问题
(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奋斗的道理。
(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
理解: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5、课文小结
6、课外作业
(
(
板书设计(略)。
【案例评析】
案例
案例
【理论提升】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1、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状况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速度、课堂气氛……都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考虑能力要求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区别。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所设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也要因学生而异。如果一个班级基础很差,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由学生讨论、发现、论证的完整的教学环节。相反,若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又有一批较好掌握论证技巧的学生,最好安排设计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自已归纳推导出某些教学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2、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功能上会有所差别。例如,空间与图形有关内容,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他问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科书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学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旧知识,有“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有些课题适宜于用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有些则不然。如数学讲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证的关键是启发构成一个平角。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添辅助线完成论证,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就很有研究的余地,这是由课题特点决定的。有些课题论证内容层次复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知识和论证方法的准备环节……教学中有以讲授概念、定理、法则为主的新知识课,有以巩固知识和技能技巧为主的复习课,有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为主的检查课,也有包含以上几个要求的综合课,总之,必须按照各自的课题特点,灵活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3、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每个教师都接触到,但各人理解的含义不尽一致,广义上说,教学方法也可指完成教学目的和内容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教学原则,例如通常所说的启发式,实际上是教学原则。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如程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究其实质均不纯指方法,都涉及整个教材教法改革。若纯粹地从方法上做出选择,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从教学活动方式的本质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议论法、自学读书法、练习法,它们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科书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教师应仔细分析课题内容,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形成和巩固某种技能技巧,或者兼而有之?知识结构的推理层次是简明具体或是复杂抽象?内容表达是浅显易懂或是较为深奥,教学时间充裕或是紧迫?教学内容适合培养什么能力?方法应随这些考虑做出抉择。教学方法要随“学情”不同而有差异。
4、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遵从其本身的顺序。大体上,教学内容的顺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的逻辑顺序,即按照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安排的顺序,比如在小学数学中,先学加减乘除,后学四则混合运算,先学整数,后学分数、小数。知识的逻辑顺序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比较适用于理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安排的课程叫做学科课程。另一种是生活顺序,即按照生活、生产流程选取的教学内容,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要按照实践操作的顺序展现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叫做活动课程,在文科课程中经常呈现。当然,没有纯粹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现实的课程都是“综合的”,按照知识逻辑安排教学内容,也要穿插故事和案例,按照生活顺序安排的教学内容,也要讲一些基础知识。总之,我们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
【实践操作】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从操作程序上讲,应该首先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1、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
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最小单位往往是课题或问题,而教学实施过程往往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科书中单位的教学内容往往与课时教学不相匹配。因此,要按照课时教学的要求细化教学内容的分解。之后,还要对分解了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立教学目标。依据教科书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学情”因“情”定标,因此,教案中应有“学情分析”一项,从“三维目标”出发,教学目标要体现多元性,根据教科书的重点内容确定主要目标,两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应有总目标之下的分课时目标。
2、预设主要的教学环节
主要的教学环节是指预习、导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训练、小结等,一般的课题教学都要按照这些环节进行。预设主要教学环节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和师生双边活动。问题情境的设计: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障碍,将它们转化成问题;尽早收集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理出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着重在教科书的重点难点处设疑,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将与教科书有关的课外的热点问题有机吸纳进来;教学环节转换时问题过渡要自然;问题不能过于琐碎。
3、教与学的环节同步设计
教与学活动同步设计: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要一起考虑同步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要有明确而准确的意图,要有明确的指向;课堂教学的训练方式要适当,训练强度要适宜,训练内容要科学。
【思考与拓展】
1、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
2、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如何去保障。
3、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怎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