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1)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也许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所以如果言及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艺术,第一步必须谈到教材阅读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阅读,指的是对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阅读,是对中学语文课文的阅读。一般来说,从课堂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阅读应涉及如下层面的内容:全套特色,文体线条,单册内容,单元组合,单篇细节,知能训练,知识集纳,练习风格,量化指标,教学标高。特殊地说,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下面从对传统阅读方法进行创新的角度,介绍一个科学、实惠而又有一定创造性的阅读教材的方法系列,那就是:1、理读;2、类读;3、品读;4、扩读;5、巧读;6、助读。
一、理读
理读要求一个“细”字,它解决“进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精华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就是细细地读,把落实基础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认真地找寻,找出那些最有用的、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的、最需要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或其他内容,把它们罗列出来,以便做到教学时心中有底。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对每一册教材,对每一学年的教材,对每一个学段的教材,也理应做这样的整理工作。
从理读的操作来看,理读有两个层面:
一是专家阅读层面,是那些做教材分析工作的专家所进行的工作,他们用科学研究的思路,用理性分析的方法,编织出细致严密的教材分析提纲,对教材进行彻底的层次繁多的清理式阅读,对某一册教材的分析,甚至要细化到最长的课文有多少字、最短的课文有多少字。全册共有多少字的程度。对于这样的理读,一般的教师不大可能去做,但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理读的角度,学到一些整理、分析的方法。
二是教师阅读的层面,是教师为了理解教材、设计教学而进行的有目的的阅读整理工作。它带有较为浓厚的教师个人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的色彩,实用而不拘泥于某种模式,有一定的理性而又在阅读方向上显得灵活多姿。
从阅读的对象来看,理读也有两个层面:一是“质量”层面,就是将课文中需要教学的内容清理出来,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饱满。二是“标高”层面,就是对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全单元教材的朗读训练、词句理解训练、段落理解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法训练、思维训练等等内容进行训练标高(主要理读单元教学要求与课后练习设计)的研究。
作为教师阅读层面的理读来讲,主要是微观的,但也有宏观的,重点表现在对单篇课文的理解上。它极有助于我们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极有助于我们提炼课文的精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现代课文的例子——对《回忆我的母亲》的语言理读。
1、字形字音
2、四字词语
东挪西借
3、近义词组
悲痛
悲痛
勤劳
回忆
劳动
家境
贫苦
照顾
贫苦
管理
和蔼
支撑
反感
期望
情况
慰勉
事情
4、特别句式——“还”字句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人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这些句子,由于“还”字的作用,给人一种递进之感,满含着一种褒扬之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戴之情。
5、规范段式
(1)总分式事实支撑段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于,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下辍劳作,尤喜纺棉。”
(2)多层次抒情段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请再看一个文言课文的例子——对《口技》的语言理读。
1、字音认读
2、用法特别的词
善口技者
3、表示时间的词
4、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词
会(适逢)下(落下) 施(设置、安放) 哗(声大而杂) 亦(也) 舒(放松松弛)曳(拉) 叱(大声呵斥) 几(几乎,差不多) 色(脸色)
5、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但(只) 觉(醒) 是(此,这) 毕(全,都) 目(看) 意(心情) 少(稍微) 虽(即使) 名(说出) 股(大腿)走(跑)
6、一词多义
妙:众妙毕备
绝:以为妙绝
指:手有百指
坐:稍稍正坐
起:大呼火起
7、近义词
群响毕绝一众妙毕备
满坐寂然一群响毕绝
变色离席一满坐寂然
大啼一百千儿哭
一时齐发一百千齐作
中间……之声一又夹……求救声
撤屏视之一侧目
惊觉欠伸一既而儿醒
8、叠音词
9、可用成语印证的词
10、段式理解——正面细腻描写,侧面尽力烘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即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一篇课文,经过这样的探寻与罗列,便无形之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增加了厚度与深度,便展开了丰富的知识层面,现出了知识的斑斓色彩,便产生了一个个玲珑美妙、令人珍爱的小小世界。
教学中常常需要用到我们理读课文的“成果”,我们可以艺术地将所需要的内容“剪贴”到教学之中;而理读课文时也常常会引发我们教学设计的灵感,那迸溅的火花有时能成全一节好课。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热爱生命。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于是课堂上就诞生了一个美妙的教学细节。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对初中全套教材进行理读,对教学该是多么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