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效应:引导父母正确教子

(2022-08-29 22:59:01)
标签:

家庭

教育

孩子

分类: 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无小事。父母一句话表述不当、一件事处理不周,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而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将促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和优秀人才诞生。利用心理学门道来教育孩子,是国外很多家庭广泛运用的。

心理效应:引导父母正确教子

父母言行影响自信心

如果父母感情不和或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有分歧,孩子便不能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碍或多或少可以从父母亲教养原则的不一致那里找到答案。

有亲子专家指出,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特别高,孩子成绩好、得到老师表扬时,家长心情很好,对待孩子态度也很和善;一旦孩子考砸了,家长马上就换上一副生气的面孔,有时还辱骂,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信心会严重受挫,这对他未来升学、求职、婚配,甚至是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积极暗示法,发掘潜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试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AB组,并分别对两组饲养员说:A组老鼠非常聪明,B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暗示”在发挥作用。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也是最容易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能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他的成长也会尽量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强调啰嗦,催生逆反心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被他感动准备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演讲完,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有些父母生怕孩子不长记性,在他们犯错误、考试失利、贪玩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一话语,孩子们从内疚到不耐烦,最后上升为反感、顶嘴、对着干。这便是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因此,父母批评孩子时,应该克制脾气,不能简单重复,尤其是对待自觉性比较高的孩子,完全没有必要碎碎念。

有偿兑现,破坏了学习兴趣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门前嬉戏非常吵闹。老人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孩子们带来欢乐表示感谢,第二天老人给每个孩子5美分;第三天老人只给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觉得太辛苦,再也不为老人玩了。

这个寓言中,老人将孩子们“为自己快乐而玩”的动机变成了“为得到美分而玩”,他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父母时常允诺说,如果考试进入班级前三名,会奖励一台IPAD等等,在这种有偿学习的机制里,孩子们不再热爱学习。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关注偏科行为,及时帮扶

“木桶效应”在孩子们的学习中也适用。

一个孩子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要想获得好的综合成绩,不能完全依靠他擅长的优势科目拿分,一旦出现一到两门弱势科目,将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继而拉低整体成绩。

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家长应该及时提醒孩子,并帮助他们找到成绩不足的原因,积极引导小孩子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而不是放任孩子偏科下去。

“登门槛效应”,促进自觉努力

生活中常见这种情况:向别人提出借一笔很大数目的钱财时,往往被不留情面地拒绝;如果换一种方式,先提出较小资金的借贷,对方答应后,再逐步提高借款数额,一般比较容易达成目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登门槛效应”。

其实家庭教育也可以运用这个原理,比如看到孩子在某一个学科上有前进的可能,可以先提出按时完成作业、多做几道课外辅导题等基本要求,孩子能完全照做后,及时给予肯定或者奖励,再逐步提高要求,可以要求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提供自己的意见等,培养他的自主思考能力,这样就不愁孩子不会积极奋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