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拨帮孩子跨过“适应关”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度完舒适自由的暑假生活,进入九月,有些中小学生未能及时调整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一系列新学期“焦虑症”。本周末又将迎来为期一周的长假,长假后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各种学习焦虑和困惑?昨天,记者专门采访了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和多所中小学的专家,请他们为家长和孩子开处方。
【案例一】 儿子刚开学就患了焦虑症
小陈的爸爸来电说,儿子今年15岁,高二,最近刚被诊断为焦虑症。儿子的个性比较张扬,经常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引来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有时扰乱了课堂纪律引起了同学们的反感。他还喜欢和同学、好友争辩,但事后会和解。有好友告诉他,班上有80%的同学反感他。但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倒还不错,通常在班级都排前几名。这学期开学后几天,儿子因为有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听懂,还碰上了几个做不出的习题,于是就产生了自卑、焦虑、妒忌情绪,很担心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不敢进学校门,见到同学或熟人就躲着走,已在家休养十多天。
对此,心理咨询师韩伟建议道,孩子经常会在课堂上与老师 “直接对话”,还喜欢与同学就某些问题争辩,这些行为都说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及肯定。这学期开学后,孩子因为学习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就觉得同学们会因此看不起他,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他想逃避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
如何缓解和消除孩子这种焦虑和自卑的情绪呢?首先,家长需要帮助他树立自信,耐心开导,让他明白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同学们也不会看不起他。此外,家长可以带他外出或是参加一些他感兴趣的活动,让他在情绪上得以放松。其次,家长需要与老师进行沟通,针对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讨论一个解决的方案,让孩子尽快跟上学习的进度,化解他的焦虑情绪。最后,家长在以后与孩子的交流中,除了关心他的学习,还需要关注他的性格培养和心智成长,让他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增强面对挫折的承受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案例二】 孩子不喜欢新老师
初三学生家长张女士致电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倾诉道,新学期,儿子班级里新调来了一位老师,师生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导致儿子对新来的老师非常反感,不满意他的许多行为。随后儿子写了一些纸条去威胁老师,并且为了让这位老师能够看到还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引起老师的注意,让老师把有字条的的本子搜走。随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张女士回家后狠狠的教育了儿子一通。没想到过后的几天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每次上到新老师的课时,儿子总是借故缺席。张女士焦虑不已。
心理咨询师韩惠芳建议道,初三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孩子存在逆反、敏感、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强的特点,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甚至会因为不爱老师而不爱某个学科。这个案例中,老师可能在过程中有一些不太恰当的言行,所以孩子内心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他写纸条、捣乱,其实是在找途径释放内心情绪。而张女士对儿子狠狠的教育反而加深了儿子对老师的反感和抵触,所以就会借故不去上课。
张女士应首先跟儿子道歉,不应该单听老师的反映就批评儿子。然后听听孩子的说法,认可他目前对老师的反感,这个时候就算孩子有些偏激的观点也不去评判他。当儿子感到被理解了,情绪就会缓和,这时再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如他的言行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老师的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他对升高中的打算。同时,张女士也要争取学校老师的配合,使儿子顺利地恢复上课。
【案例三】 初中女儿总是嫌家长烦
一位母亲来电,说女儿今年初二,小学的时候与父亲关系很好,犹如兄妹般亲热,不听话的时候,或打或奖励效果都很好。到了初中之后,女儿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发现与她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艰难,她总是嫌家长烦,在家里的时候与父母顶撞,在学校的时候与老师顶撞。母亲想了解怎样能够与女儿沟通,女儿的人际关系差,怎么能够改善?
心理咨询师蒋俊认为,通常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总会习惯性地给他们按上一个叛逆的帽子,情节严重程度好像和古时候的犯上作乱差不多,反抗权威(也就是父母、老师等)也的确是青春期孩子的主旋律。从对立的角度上看,那就是难以沟通、不听话、自以为是、脾气不好,再和以前小鸟依人的表现一对比,真是让父母难以接受这样的转变,孩子不应该听父母的吗?我是为了她好,她怎么就不领情呢?而从孩子的角度上看,我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爱好,自己的交际,自己的价值观了,我不是以前那个什么都依赖着你们的小孩了,你们怎么就看不到呢,我要做出一些举动让大人们感受到我的成长,我要争取自己的权利……
当双方的立场已经从原来连接紧密的依赖关系,渐渐转变成平等的交流关系时,调整是双方都需要做的事情,对于没有成长经历的孩子来说,激烈的反抗是她所能使用的最有力的方式,此时,有着成长经历的父母应该用更平和的方式为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产生冲突。
【案例四】 高一新生遭遇融入难题
课后做作业越来越困难,很担心周围的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新学期开学半个多月,记者从沪上部分中学获悉,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去预约,部分新生遭遇新环境适应难题。
“初中时,我课堂效率很高,学习也非常轻松。但是,进入高中后,我发现自己课堂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后练习的错误率非常高。 ”昨天下午,一位高一新生张同学走进本市某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心理咨询室,向心理老师求助道,“考入自己心仪的高中,高中生活却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
小学、初中都是走读,高中开始在学校寄宿,部分寄宿生也遭遇与人相处困难。 “有时,我说完一句话,寝室其他同学都会偷偷地笑,我很担心自己说的话得罪别人,现在,我都不敢随便说话。 ”一位寄宿生告诉记者,开学半个月,一向开朗的她变得越来越沉默,非常想回家,不想寄宿。
进才中学心理老师沈慧介绍道,开学半个月,很多高一新生主动找自己聊天,倾诉自己在新环境中遭遇的种种不适应,很多高中新生都会遭遇学习适应难题,部分寄宿生也会遭遇人际关系困惑。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困惑,主要是学生没有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很多学生在初中是学校的佼佼者,考入高中后,发现身边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做作业速度、答题准确率、活动能力都比自己厉害,这让部分学生内心有很大落差,影响课堂效率,甚至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沈老师建议道,学生在新环境中一定要学会重新定位,明确高中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在同学中的大概位置,不能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此外,部分寄宿生还会遇到人际交往的烦恼,主要是同学之间还不熟悉。同学之间多一些坦诚的沟通交流,多帮助别人,学会换位思考,这些烦恼也会立即烟消云散。
【案例五】 儿子不爱学习不肯做作业
儿子五年级,从小就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不督促就不做作业。暑假疯了两个月,该做的作业直到最后几天才在家长的督促中不情不愿地完成。这学期转了一个住宿制学校,开学还没几天,周末休息两天又是什么作业都不做,家长为了这事头疼不已。打骂罚站不许吃饭好好说,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都不管用。
心理咨询师胡颢分析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表现出了对学习的厌烦情绪,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但是,不管是哪里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得法,把本是天真活泼,蓬勃向上,求知欲很强的孩子的天性给摧毁了。
孩子为什么厌学呢?
1、老师和父母用心良苦,从学校到家庭都在拼命地往孩子身上施加压力,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各方面的尖子,孩子不堪重负。
2、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欲一直处于不满足状态,使孩子情绪低落,于是便把这种低落的情绪带进了学习过程,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
3、有些孩子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障碍,老师和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后面的学习很困难,于是孩子不愿意再学习。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采取撒手不管的态度,等孩子厌倦了学习就束手无策了。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1、孩子爱不爱学习的一个关键在于,他的表现欲在学习上是否得到了满足,这是进取心的重要来源,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父母要学会从小适度欣赏孩子的背诵、算术等等,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欲,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父母一定要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使孩子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变成热情。
3、作为父母,不可能解决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可以同孩子一起来研究,帮孩子想一些办法,起码可以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使孩子感到他并不孤立,使他产生一种信心和力量,去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同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采取惩罚手段,因为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伤害如果太深,很长时间难以愈合,有些甚至终生无法治愈。孩子犯了错误,痛打一顿,孩子认错,父母高兴,好像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孩子心理上留下的创伤父母是绝对看不到的。许多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我丝毫不怀疑他们对孩子刻骨铭心的爱,也不否定他们对孩子的高度责任心,更不能说父母不懂教育孩子。但是,他们不了解打骂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伤害和情感摧残。只要仔细观察那些经常挨打挨骂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表情呆板,脸上没有灿烂的笑容,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叹气,或者暗自伤神。他们缺乏少年儿童的天真和欢乐。这样的孩子,精神上总是背着沉重的包袱,而这个包袱对孩子来说,是心灵、智慧、人格最可怕的“杀手”。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严格要求不等于神情严肃,面目狰狞,而应当常常把微笑挂在脸上,让孩子感到亲切和温暖,让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如果父母每天给孩子一张笑脸,他就会生活得很愉快,就会十分轻松地去做各种事情,就会把聪明才智充分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