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四(36-40)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36、“教师XX主义”
【案例】
学校少年团校要求初一年级每班推荐两名优秀学生为少年团校成员。班级学生个个要求上进,都希望自己能被第一批吸纳为团校的成员,“僧多粥少”,两个名额怎么分配呢?我根据新学期以来同学们各方面的表现,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打算把两个名额给雪和星,并作了私下告知。当雪和星希望填写推荐表时,为慎重起见,我说得让全班同学知道并认可这一决定。
事情还没公开,班上已传得沸沸扬扬:老师把两个名额给了雪和星,我们都没有指望了。
事情远没有结束。磊蹭到办公室,“老师,我想知道班上的两个名额您打算怎么分配?”
“老师经过认真斟酌后,认为雪和星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十分优秀,打算把名额给她们两人。你认同吗?”
磊茫然地点点头。
“你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学生,下次再争取,好吗?”
“下次机会是什么时候?” “大约要等到下学期了。”
“哦!……老师,再见!”
我一口气还没喘过来,娟一阵风似的进了办公室。 “老师,我想知道你把两个名额给了谁?为什么?”明显的责问。
“老师打算把名额给雪和星。”
“您征求过我们全班同学的意见了吗?您这样做,对吗?您知道我们会怎么想吗?”连珠炮式发问后,声音哽住了。
“哦!让老师再想想。”
……
万万没有想到我的自作主张,会招来如此强烈的不满、抗议,在无奈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伤害。一天后,我向全班同学作了检讨,包括磊和娟,当然也包括雪和星。推荐活动也按照同学们民主讨论的方案有序进行。
【分析】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师道尊严”在教育者的思想中是那么根深蒂固,以至他们习惯于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有意见也只能保留,这就是“教师霸权主义”的表现。教师以自己的“霸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行为,剥夺了很多同学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获取证明自己、锻炼自己、实现自我的机会,诸如担任班级干部、参与文体活动、参加各类竞赛、获取“三好学生”荣誉等。此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的“霸权主义”也是无处不在,在它的背后不知道又有多少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育人者无视“面向全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中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要求,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使“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是一句空喊的口号,结果“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也只能是育人者的一厢情愿。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陈旧落后的师生观念必然导致“教师霸权主义”行为的泛滥。广大学生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的觉醒,使“教师霸权主义”再也没有了市场。新课程改革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认识的层面上,更需要把“新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看到育人者敢于向学生承认工作中的失误,倾听学生的心声,悉心听取学生批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工作的策略方法,这也真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思考】
1、请反思一下自己或周围人身上是否存在 “教师霸权主义”现象。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这些现象的存在呢?
2、教师也有工作失误或犯错误的时候。请写一个你处理工作中失误的成功的实例。
37、林务官的错误
【案例】
从前,德国有个管森林的人叫林务官。他跑到森林里看了看,觉得这里太乱,很不整齐:除了高大的树木,还有矮树丛和杂草,地上到处是枯枝烂叶。他看着实在不顺眼,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于是,大树跟前的矮树给砍光了,杂草给铲除了,连同地上的枯枝烂叶统统燃掉了。森林里连一根野草也没有,只有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变得又干净又整齐。林务官看着可真舒服啊!
可是过了几年,森林变得不象样子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树干就象一把把高高举起的扫帚,还有很多树木已经枯死了。这是林务官命令打扫森林犯下的错误所造成的的恶果。
【评析】
林务官命令打扫森林错在何处?首先,他不懂得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有联系的。他命令打扫森林,砍掉了矮树丛,使不少在矮树丛中筑巢的捕食害虫的鸟儿都飞走了,因此甲虫、毛毛虫便逞起凶来,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啃树皮、咬树根、钻树心,就这样把森林给毁了。其次,他不懂得出主意、办事情,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他命令打扫森林,完全出于主观感受和个人好恶,而没有考虑树木生长的客观需要。他所营造的个人既“顺眼”又“顺心”的森林环境,都是不利于树木生长的生态环境。因此,无论是用哲学的眼光来看,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这位林务官命令打扫森林,都是一种错误之 举。
这位林务官的错误之举,使我们不禁联想到某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上课时,只顾“教”,不管“学”;只爱“齐”(齐读、齐答等),不求“异”(不同的看法,另一种解答等);只想“收”,不敢“放”(唯恐收不住,乱了套)。从上述教学行为中,我们也能或多或少地看到那位林务官的影子。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思考】
反思一下,你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课程要求。要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行为,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实现这一转变,需作怎样的努力?谈谈你的认识和见解。
38、培养儿童对阅读的热爱,这是涉及教师人格的大事
【案例】
培养儿童对阅读的热爱,这是涉及教师人格的大事!我们就是应该把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儿童不要读!”由于种种原因,儿童一时尚没有能力掌握流利地阅读的技巧,他感到有困难,这是另一回事。但就是对这样的儿童,我仍然认为,激起他实实在在的阅读愿望是我的任务,我要让他去拿书,认认真真地看书和读书。
我班上的瓦赫坦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要读书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抱怨说,这孩子连书也不见他摸一摸。可我就不信这一点如果教师能够使儿童体验到,阅读怎样地在丰富他的生活,通过书他怎样地在认识整个世界,他一定会对书爱不释手的。全部问题在于,教师怎样发挥自己在儿童与书之间的中介人作用。
“瓦赫坦,我有事找你!”课后,我和他俩留在了教室里。我给他讲我将要让他阅读的一本书中的故事。
“我讲的就是这本书里的故事,你听说过吗?这本《九兄弟的故事》读起来很有趣,也很有教益。我希望你今天把它读完,明天讲给同学们听。你能讲得很好的。”
第二天,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与瓦赫坦关着门留在教室里,先由他把他准备讲给同学们听的故事讲给我听,然后我给他纠正,给他示范,应该怎样有表情地讲述。在数学课上,我找到适当的机会,悄悄地告诉迈娅、伊利科、达托,希望他们在瓦赫坦讲故事的时候要赞扬他,并告诉他,他们都非常喜欢听这个故事,瓦赫坦富有表情地讲述了故事;我还希望他们能向瓦赫坦表达一个愿望,请求他再多阅读一些故事书,在明天、后天再给他们讲故事。
一切都按照我的预定计划进行。瓦赫坦给全班同学朗读了故事,并进行了复述,他得到了同学的好评,受到了鼓舞。现在他已不是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故事了,而是在课间休息时、在走廊里,或在课后给同学们讲故事。在他面前突然展现出了一个书的世界。他母亲不再
抱怨他了,高兴地说:“这孩子变了!”
【评析】
孩子不喜欢阅读,在我们教学当中是常遇到的事,大多数教师都在抱怨,认为孩子本来就不愿意读书我有什么办法。案例中这位老师并没有放弃连孩子家长都常常抱怨的学生,他让一个“连书也不见他摸一摸”的孩子变成了“不是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故事了,而是在课间休息时、在走廊里、或在课后给同学们讲故事。在他面前突然展现出了一个书的世界”。
这位教师成功之处就在于:
1、教师恰当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并没有强迫孩子去读书,而是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使孩子形成强烈的兴趣,再引导孩子去读书。
2、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瓦赫坦第一次讲故事获得了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试想,如果孩子这一次不成功,还会有“在课间休息时、在走廊里,或在课后给同学们讲故事”的瓦赫坦吗?孩子他需要成功,他需要赞赏。老师的任务就是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创设成功的氛围,激发孩子成功的欲望。
营造一个互相激励的团体氛围。案例中,老师瓦赫坦讲故事之前,就要求几位同学在“瓦赫坦讲故事的时候要赞扬他,并告诉他,他们都非常喜欢听这个故事”。
【思考】
1、在你的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学生吗?你是怎么做的?
2、“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要读,你就是个坏教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你就是个好教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爱读,并且都嗜读成癖,那你不仅是个好教师,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你对这个观点是怎么理解的?
39、让教师在启示中感悟
【案例】
在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要学生画太阳,绘画一开始,小明便很快在纸上画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太阳,接着,他在众多的油画棒中选择了一支绿色的,开始涂了起来,而别的孩子都在用红色的油画棒给太阳穿衣服。于是老师走过去对他说:“小明,你画得不错,不过,太阳是红色的呀!你见过绿太阳吗?我看,还是用红色画太阳会更美!”说完,便去指导别的学生了。当老师再次回到小明身边时,见他还在涂绿太阳,便问:“你为什么用绿色涂太阳呀?”小明说:“夏天太热了,我喜欢给太阳穿上绿色的衣服,那样我们就会感到凉爽一点,不会感到热了。”老师恍然大悟,小明的想法多好呀,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于是便摸摸小明的头说:“你想得可真好,快给太阳穿绿衣服吧!”小明听了,显得不敢相信的样子,随后脸上展现了笑容,便拿起油画棒给太阳穿上绿色的衣服了。
展示作品时,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是火红的太阳,只有小明的绿太阳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富有创意。老师便请小明把自己的作品讲给大家听,小明开心极了,学生们听后,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我要给太阳穿上蓝色的衣服!蓝色也很凉爽呀!”“老师,我要给太阳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和我们的衣服一样,那才漂亮呢!......”
【评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作出过多干预指导,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强制学生写实,限制学生富有童趣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倘若如此,将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自我和主动表现自我的信心,丧失参与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案例中教师前面采取的教育行为是以“像”为准,以自己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感受,以至于学生被动地服从老师,作品出现色彩单一的现象。小明的想象完全合乎情理的,表现出他对夏天太阳的意愿。教师通过调整教育行为后,小明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情感上得到了满足,非常愉快地向同伴展示了自己的想象,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教师支持,小明的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富有童趣的想象。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真正支持者。
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并以“支持者”的角色去接纳和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支持”停留在口头上,会不经意地做出一些限制,干预学生的行为。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束缚他们,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事实上,正是像小明这些喜欢“异想天开”的学生,才是最有创造潜力,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人。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都来自科学家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小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开水能把壶盖顶起来”的简单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气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今日人类遨游天空的现实。因此,当教师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离谱”的思维时,不要急于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应加倍关注学生的幻想和标新立异,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活动中真正支持学生真实意愿,欣赏他们,更要学会耐心倾听,也许,创新之泉便会汩汩而出。
二、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学生技能技巧,而要以“授人以渔”的思想为指导,适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不适时或者乱引导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倡导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笼子里释放出来,还学生天性,给学生自由,并给予一定的引导。
【思考】
1、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反思自己或身边的同行在教学中是否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预定轨迹的现象。
2、结合自己的课堂,谈谈你对“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句话的理解。
40、孩子,其实老师没有那么忙!
【案例】
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体,因肉多而显得过小的双眼是“麻烦大王”洪杰的独特之处。印象中,他墩实憨厚,愣愣地一天能向老师汇报十几件大小不等的事情。
记得刚刚担任他的班主任时,他才8岁。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那时,办公室离教室有300米的路程。一到下课,便能见到洪杰喘着粗气,扭扭地向我走来:“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了……” 看着他喋喋不休地继续讲着,我再也忍不住了:“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洪杰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
日子如流水般慢慢向前流淌,转眼间与洪杰相处已两年了。那是个叶落知秋的日子,布置完作业,我正准备去开会。此时,洪杰站起来了,急冲冲地向我走来。没等他开口,我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啊?快点,我很忙!”“我没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顿了顿、点头道:“嗯,总算是进步了。”说完,便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地向会议室走去,留下洪杰一串沉默。
开完会我向办公室走去,老远便看见桌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在黑白色调的办公室里,在单调呆板的桌凳之间,它显得多么生动,多像一朵花,一首诗啊!我急忙走上前,蛋糕旁放着一张小纸条。打开一看,洪杰稚嫩的笔迹印入眼帘:“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它是我刚才跑到校门口用零花钱买的。谢谢老师,胡老师再见!”
噢,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多么惭愧的我啊!放下纸条,凝神蛋糕,那白白的奶油、红红的果汁多像孩子纯真的笑脸啊!可我竟让这笑脸苦闷、失望,还美其名曰“老师很忙!”无地自容中,我拨通了孩子家里的号码,也拨动了理智的心弦。话筒里,我轻轻地送出我的祝福,也送去我的歉意:“孩子,其实老师没有那么忙!” ……
【评析】
曾经,我觉得自己很忙,俨然一个华威先生。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亲密。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凝聚着教师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信任感,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耐心、爱心、责任心。教师应该具有明确而坚定的育人信念,即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培养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公民,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寄予最大的期望,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
有了这种信念,就会把满腔热情投入于工作之中,感到工作充满了成功和希望,就会全身心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教育中尽情播种希望;有了这种信念就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克服困难。就不会觉得自己很累、很忙,也不会以此为借口树立所谓的“师道尊严”;有了这种信念,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品行上的闪光点和智力上的优势,像洪杰这样的孩子也有他可亲可爱的地方;有了这种信念,就会认识到只有教法不当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工作中即使有挫折也会觉得无怨无悔。
让我们拒绝任何诱惑和懈怠,全心全意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吧!
【思考】
1、反思自己或身边的同行,有无打着类似“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拒绝关爱后进生。在班级展开一次讨论会,让那些不被老师关注甚至是常招老师白眼的学生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想法、什么做法、对老师有什么希望。
2、试着改变长期以来你对待一个学生的态度,然后悄悄地记录下他的变化,好好研究研究,并将你的心得传达给身边的同行,让大家共同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