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班级管理策略

(2022-07-25 23:20:34)
标签:

班主任

教育

班级管理

分类: 班级管理

梁永全

  高三是学生升学、走向社会的关键一年,是师生充满激情而又紧张的一年。在高考备考的这一年时间里,班主任是学生学业的引领者,是学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班级任课教师团队的核心所在,所以高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现根据我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历,谈谈高三班级管理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高三班级管理策略

  一、加强班级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校是一所县属全日制普通高中学校,等重点学校招满后才能招生,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生源较差的条件下,要在高考中出类拔萃,建立一个团结合作、学风浓厚的班集体,是我管理班级的重要一步。2014年我担任(1)班班主任,班级人数为54人。当年学校分配给我班的高考目标是:重点大学(以下称为一本)上线3人、普通大学本科(以下称为二本)上线37人。目标确定后,我的感觉就是任务太艰巨,难以完成。从后来进行模拟考试学生的成绩看,情况确实如此。除了一名学生在钦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超过一本分数线外,其他学生模拟统考中无人进入一本线内。思量再三,我认为,必须合力管理班級,培养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力促学生成绩进步。该怎样做呢?我把班级管理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班团干部及时向我汇报班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班主任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处理,班委会能处理的事情交给班委会处理,班主任不能越位也不能空位,只是进行宏观调控。 

  二、育尖目标明确,重视过程管理 

  分配高考任务后,我把目标分解,即把一本、二本目标具体落实到个人。把学生的高一、高二每个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共八次考试的成绩进行追踪对照分析,先选定部分学生为一本、二本培养对象,随着培优措施的落实,把对象目标扩大化,最终确定10人为一本培养对象,40人为二本培养对象。首先根据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确定6名学生为一本培养对象,然后将发展潜力较好的4名学生列成一本培养对象。培养对象的确定是一大难题,化解这个难题,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我召开教师座谈会,对学生逐个分析,分析他们的入学基础、高一及高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潜力、考试心理素质等,综合这些因素来确定培养对象,列出每个人学习方面的优缺点,为培优补差提供重要参考。 

  三、分科落实,育尖补困,勇担责任 

  很多学生有各自的薄弱科目,学习困难(即学困生),影响了总体成绩的提升,所以必须补薄弱科目。除了利用学校安排的时间培优补困外,我对一本培养对象实行人盯人、人帮人的战术,提出高考目标的各科分数要求,然后看学生哪科成绩不理想,哪个学科的教师负责辅导,切实提高成绩。如学生黄方、陈家开的史地比较薄弱,史地两学科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刘福玫的政治、黄春妃的数学薄弱,由政治和数学老师负责辅导。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家长期望高,目标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容易出现失眠、烦躁、焦虑等不适和心理障碍,这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考试。面对难题,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心慌烦躁;面对易题,得意忘形,粗心大意,容易出错。看到别人成绩提高了,自己紧张不安;自己退步了,情绪低落。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我做出统筹安排:一本培养对象,主要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二本培养对象由全体科任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负责。和高三冲刺阶段的学生交流,一定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从生理、心理上去引导他们,从备考的技巧和方法上去指导他们,从饮食、睡眠等生活方面关心他们,用教师自身的高考经历鼓励他们。师生敞开心扉、相互信任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投入紧张的高考备考中。 

  五、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备考是紧张的,但也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进入备考冲刺阶段后,每天下午5时10分开始进行15~20分钟的跑步运动,我自始至终跟着学生一起跑,一边跑一边鼓励他们。对于跑步运动,我强调三点:一是参加跑步坚持自愿原则;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跑步速度、时间和路程;三是不能带病参加跑步。适度运动消除了学生的疲劳现象,他们精神更加饱满,学习效率更高。 

  高三高考,激情而又紧张,高三班级管理工作充满挑战,我愿再接再厉,继续创造我校班级高考成绩的新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