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班级管理中的内奸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王淦生
投身教育界多年,没少与学生打交道,可我实在不知道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儿来描述这样一种学生:他们的身份是学生,但他们却时时刻刻“想老师之所想”,想着怎么去帮老师修理自己的“同类”,想着怎么让老师完全钳制学生的肉体与思想从而巩固自己的尊位,想着怎么使老师在学生中能够说一不二、权威永恒而正因为他们是学生,所以也就更能洞悉同类的心理,更能够帮助老师直抵学生的软肋置其于“死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类学生与人们常说的“内奸”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因而套一个人们惯用的词语,姑且以“学奸”称之。
其实,如果是帮老师出谋划策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沟通,或是献计献策帮助老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那倒是件值得嘉许的事。偏偏不少学生并非如此。前些时候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班主任写的工作经验谈,谈到了一件在他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他在初接一个纪律不怎么好的班级时,学生迟到现象严重,而他只是询问了一下情况叮嘱了几句了事。可事后竟有不少学生递上字条甚至找到办公室“启发”老师:为什么不罚那些迟到的学生请家长或到操场跑上十圈?
这位老师可能是位初出道之人,所以对上述事情有些少见多怪。类似我等当过多年教师或是有过几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人对于此类事情应该是不会陌生的。非但不陌生,不少先生恐怕还就好上了“这一口”,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重用甚至培养了这类学生中的“异己分子”。谓予不信,可随意找一所学校,挑一个班级,在学生中来个民意测验(一定是不能署名的),看看 那些为 老师所器重者(其中多数为班干)有多少不是打小报告的高手或是老师安插的“密探”、“亲信”?这些人的书包里往往都会比别人多出一个小本子,专用来记载那些迟到早退、打架骂人、上课开小差吃零食、平素出言不逊“目无领导”等等有“恶劣行径”者的“黑名单”。而一旦上了此“黑名单”者,少不得会受到老师的责罚(轻者遭受训斥,重者皮肉受苦,甚至被停课、请家长)乃至受到学校的处分。如果说这类老师的“小助手”(这是一般学校里对某一类学生惯常的称呼)乃嫉恶如仇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铁面包公”或是发现你的错误苗头即帮你扼杀在摇篮中的“扁鹊”那倒还有一说,偏偏这些人惯常的手法却是在本子上记下了你的名字,脸上对你却比往日笑得更加甜蜜;或是眼睁睁地瞅着你的小错酿成大祸才欣然落笔的“笑面虎”。如此“温柔一刀”,使得你被抹了脖子却常常不知道杀手是谁。一些孩子告密、整人的手段放到成人社会也并不落伍。
这样的“班级管理”或许可以换来一时的河清海晏,人人慑服,而在潜移默化中却造就了一批批日后在社会上擅长告密、打小报告,惯于媚上欺下、暗里使绊的能手(想想文革中这类人物的得势便会令人不寒而栗)。再说,让众多的学生在提防与不安之中生活,整日价心里惴惴地思量着“防人之心不可无”,那又如何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遥想周厉王当年使人(特务或是内奸之类)监谤,搞得人人自危,道路以目,结果“三年,乃流王于彘”,成了光杆司令;武则天当年也曾搞过此类依仗告密来除恶的“特务政治”,后果是冤案丛生,官员惴栗,民怨沸腾。今天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再有意无意地来上这么一手,除了势必重蹈厉王、武氏覆辙之外,更会使得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染上种种心灵上、品质上的恶习,滋生出种种阴暗心理,使得多少纯洁的孩子因尝到变着法子整人的乐趣而乐此不疲,使得多少双童贞的眼睛充满防卫与疑惧,使得萨特老先生的那句“他人即地狱”的怨言成为多少孩子此刻活生生的体验长此以往,会使得多少孩子的心灵扭曲!
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应当成为一条最起码的做人的准则。而这,恐怕也应当“从娃娃抓起”。不知我们那些干惯了“特务政治”的先生们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