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征路漫漫兮务实求真

(2022-07-14 21:16:32)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接到《世纪回眸》的约稿电话,不禁让我回想起1994年时逢花甲从教40周年写的一首《述怀》诗:

  人间沧海几横流,历尽沉浮数十秋。

  回首方惊师道险,凝眸始觉艺难求;

  耕云播雨滋红杏,沥血呕心瘁白头。

  且喜蚕衰丝未尽,教坛自哂一黄牛!

征路漫漫兮务实求真

  韶光飞逝。从1954年秋进入芜湖一中至离岗退休,我在中学语文教坛上耕耘跋涉了近半个世纪。回首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务实”而“求真”:务语文教学之“实”——踏实学习,扎实教书;求语文教学之“真”——寻真经验,找真规律。遵编者嘱,兹不避思维浅陋,文词笨拙,谨简忆人生经历和教学感悟如下:

  自学·自研·求积累

  1934年,我出生在安徽一个荒僻农村。少时读过几年私塾,两年小学,一年初中。解放后考入安庆师范,读了三年中师。1954年分配到芜湖一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该校是安徽省历史名校,由前清鸠江书院改制发展而来,初高中齐全,规模大,学生多,老教师云集,教学质量高,享誉江城。它曾培养出蒋光慈、吴组缃、刘湛秋、钟家庆、卢强、顾秉林等作家、院士。我一进入学校,就感到要求高,任务重,压力大。刚开始,教两班初一语文,每周18节课,后来一直跟班教至高三。像我这样学历低、知识浅、底子薄、经验少的青年教师,怎能不感到困难大,问题多,力不从心?面对现实,我该怎么办?思考再三,我觉得:党和人民把教书育人的重任交给了我,让一个中师毕业生当上了中学教师,我怎么也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和重托,知难而退;我只能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下定决心,面对现实,从当前实际需要和个人实际情况出发,迎战困难,求真务实,奋然前行。当时,我着重抓了三条:一是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自学读书,边教边学,积累知识,服务教学。初始几年,我主要是围绕教材,坚持教什么,学什么,以教带学,以学促教,边教边学,补缺补差,互相促进,共同提高。1955年我教初二,实行汉语、文科分科,汉语知识系统化,古典文学作品增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少,于是我就围绕教学需要,自学这两方面的书籍,扩大知识积蓄,以应教学所需。如教《君子于役》,我就读《诗经今译》和《中国诗史》;教《卖炭翁》,我就选学《中国文学史》中有关唐诗的章节和报刊上的评论文章,自己还练习古诗词改写与翻译。教《汉语》课本中的语法、修辞,我就去阅读《语法修辞讲话》和《修辞学发凡》等书。这种自学,我都做点笔记或摘录,日积月累,聚沙成堆,集腋成裘,既丰富知识,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举两得。二是在教学同时,参加系统的业务进修。随着教学年级升高和教材难度加大,单是靠前一种零碎的自学还难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上课时总难以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于是,从1956年起,我在边教边学的同时,开始有计划的业务进修和系统学习。我报名参加了芜湖市夜大学政治系的学习,每周用一个晚上参加系统听课,回来再抽空阅读教材,经过四年学习,学完了政治系的各门课程,正式毕业。这对我提高政治思想水平,指导教书育人,保证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起了很好的作用。1958年,华东师大中文系在安徽招函授进修生,我又克服初教文理分科实验班和肺病加重的困难,在上夜大学的同时,报名参加了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函授进修。经过长达五年的系统学习,修完了中文系的全部课程,经过考试,正式毕业。在函授期间,我还自学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以及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等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系统学习,大大促进了我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在自学进修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有重点地搞点教育教学科研。早在50年代教《文学》课本时,我就结合教《作家介绍》课文《杜甫》一课,研究过这种课文如何教,并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写成文章,寄给当时北京的《语文学习》杂志发表(见1956年11期,后来停刊);还就《文学》课本中的课文练习的作用及教学处理写文章在上海的《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见1958年5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在参加编写《汉语大词典》工作的同时,还把自己教过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全部鲁迅作品,逐篇进行过分析研究,并综合整理出自己教学这些作品的经验与体会,分别写了一些文章,在《安徽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后来我又集中编写《鲁迅作品教学浅谈》一书(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这些教学研究也让我有所提高。正是在上述自学、自研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从书本上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也是一种学习;把理论用于实践,让实践上升为理论,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这是语文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必由之路,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改革·实验·创新路

  教师之路,是一条艰苦之路。艰苦在于:教育要改革,改革要实验,实验要创新。

  改革,实验,是为了开创新路。开创新路,则是艰难而又曲折的。唯其艰难,就需要勇敢,需要拼搏,需要奋战不已;唯其曲折,就要不畏险阻,开拓进取,百折不回。

  从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路,就是一条改革、实验、创新之路。

1954年我刚走上语文教坛,第二年就遇上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改革。1957年我刚教完初中,第二年又接受了学校安排的高中二年制文理分科的改革实验任务。这次实验,第一年我教文科班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第二年因病改教理科班的语文兼副班主任。这次改革实验,要求用两年时间完成普通班三年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用的仍是三年制高中统编课本,怎么教,都由实验教师自行探索决定。为了缩短时间,提高质量,我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调整教材,一方面改革教法,力争提高教学效率,多快好省地完成改革创新的实验任务。经过两年的改革实验,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和三年制高中毕业班学生一道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取得了同等水平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学生都考取了重点高校,实验取得了成功。完成这轮实验后,我教了一轮三年制高中,于1962年接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为了带头搞教改,1963年秋我主动请缨,从高三下到初一,执教这一年刚招进的中学五年一贯制教改实验班(共三个班),还带领两位刚分配来的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跟我一起教语文实验课,他们和我一起备课,并长期听我教的超前课,先学后教。这次实验用的仍是六年制初高中语文统编课本,要求五年教完,不能降低质量。学生不分初高中,五年毕业考大学。1980年安徽省中语会成立,我担任副理事长,在会上作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传达全国中语会吕叔湘会长提出的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号召,我们真正迎来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也是在这一年,我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和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为了响应全国中语会的号召并推动安徽省的语文教改,我于1980年秋,在执教高三语文课的同时,亲自主持,自行设计,自选教材,亲自执教“初中语文年段分科教学实验”的年段分科课程。经过三年实验,学生毕业,经市统一中考和运用同年全国高考统一试题测试,均取得良好成绩。这轮较有特色的“初中语文年段分科”教学实验的经验总结报告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摘要发表,全文则先后收入了我主编的《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经验选》(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和《新中国中学语文教学大典》第四卷(语文出版社,2001.2)。1984年,我开始担任芜湖一中主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为了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开展各科教学改革,我设计实施“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教改实验,单是围绕语文必修课就陆续开设过《观察与作文》《文学创作与欣赏》《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语言与逻辑》等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学,受到学生欢迎。到1994年,我在芜湖一中已整整工作40周年,年已花甲,理应退休。党和政府鉴于我是80年代评出的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又长期担任省政协委员和省人大代表,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就正式发文让我延长五年退休,继续在校长室工作,着重分管教改实验、教育科研、培养青年教师三项工作。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关爱,不负组织重托,我在努力做好校内上述工作的同时,从1996年秋至1999年秋,我又以芜湖一中和芜湖市一市三县部分中学为实验基地,主持和组织了新一轮群体教改实验:《语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这项实验,由市教科所领导主管,并纳入安徽省“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实验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设立专栏达一年之久,发表点拨教学论文20余篇,约15万多字,在省、市教委的组织主持下,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性点拨教学研讨会,编辑出版了《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三本。这项实验,历时三年,1999年7月由省、市教委教研室邀请全国中语会领导和省内外专家来芜湖进行了检查、评估、验收,正式结题。有关论文和会议报道曾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0年第2期辟专栏发表,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实践出真知,改革结硕果。50余年来,我走过了一条漫漫长路。我出版的几本点拨教学文集,就是以上改革实验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收入《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的《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一书,于2004年教师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更是我在古稀之年的一个人生学术小结,也是一个纪念。因此,我深深感悟到:改革、实验、创新之路,是一条务实求真之路。这条路,山重水复,荆棘丛生,需要我们披荆斩棘,挥洒汗水,奋勇攀登;这条路上,也洒满阳光,铺满新绿,开满鲜花;只要我们一路走去,就会喜获硕果,享有丰收。因此,这又是一条愉悦、快乐之路,是一条光荣、幸福之路。我愿与同志们共勉。

  交友·切磋·盼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得善教、善学。要想善教,先得善学。教到老,就要学到老。我这一生,走的就是学习之路: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向实践学,三是向前辈专家和同道朋友们学。

  岁月如梭,人生易老,今年我已七十有五,退休亦近十年。人老了,喜欢回忆、怀旧。以上拉杂陈词,言不尽意,就算是我写的《世纪回眸》吧。这犹如朝花夕拾,虽不美丽,却颇深沉。最后,我还是引述我1999年正式退休离岗时戏撰的一幅“自述人生”的联语来收束本文,博读者一哂:

  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为莘莘学子,守黄卷青灯,练白纸黑字,默默钻研,孜孜求索,奋斗四十余年,历尽艰辛,屡遭磨难,真吃遍此中酸苦;

  空间有限,时间更有限。育辈辈英才,忙春播夏种,披秋雨冬霜,月月浇灌,岁岁耕耘,拼搏一万多天,终见成果,喜获丰收,方尝到这里甘甜!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蔡澄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