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光影,见证同行(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6月7日,1078万名考生信心满怀地走进考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语文作文命题也体现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入。
高考作文题之所以成为每年绕不过去的热点,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莘莘学子的写作能力、价值取向,更是对中国发展、社会变迁的思考,是对时代的一种记录。
今天,我们邀请挂职扶贫干部、抗疫记录者、支教老师、国庆游行见证者等社会发展中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与考生共写高考作文,以自己的视角抒发情感,在见证历史中携手同行。
拿好校准方向的罗盘
曹东勃
马克思曾下过这样的判断,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而无法理解了。
人事有更迭,往来成古今。借用微积分的概念,历史是“可微”的,它一定能够还原为个体积极有为行动的合力;因之,历史的整体性、必然性正是无数历史偶然性“积分”的结果。
人生与时代从来都是相互塑造的,人生境遇恰逢时代际遇。就此而论,则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使命。生逢其时,却也时逢其生,因此每一代人都是一辈新人。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作家柳青的这一名句,影响了包括路遥在内的一大批后来者。即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也会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抱怨时不我与,这是个体的人生选择,是“紧要处”的几步选择与时代之间发生的摩擦、碰撞使然。
守护初心、永远奋斗,是在时代大潮中不负韶华、校准方向的罗盘。2019年1月,我在挂职扶贫所在地学习单位所发的新书《习近平在正定》,其中的一段故事令人动容。《河北青年》记者周伟思曾在当年采访刚刚担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时问道,为何主动申请到一个小县城基层工作。习近平同志回忆,结束了七年知青岁月,回到北京读书、工作后,也经常参加一些知青“插友”的聚会,许多人对自己在农村遭受的“苦难”,产生了一种“补偿心理”,有意无意地注重物质享受。这促使他深思:“我们这代人就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补回失去的青春吗?”
读懂这段人生选择背后的心路历程,就读懂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久久为功地致力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百年历程,更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事非经过不知难,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中国共产党以超凡的使命感、责任感,带领人们艰苦卓绝地奉献、奋斗,才迎来一个个“庶民胜利”,造就今日之时代荣光。
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夏在岳麓书院对当代青年的嘱托共勉:“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曾挂职任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文章主题来自北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