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班集体应把握的几个“和谐”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党中央提出的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为当今的教育界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承担起并履行好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此,“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型社会”这一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创建“和谐德育”则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终生追求的目标。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实施和谐德育,就是要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诸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艺术,真正做到德育工作的多重和谐。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我认为“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以及师、生与家长三方之间的和谐”是创设良好的班集体环境、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制胜法宝。
一、以集体活动凝聚学生情感,创设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在学校中,学生每天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同伴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与同学相处得融洽,就能从中获得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以外,集体活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活动中,每个学生不仅对活动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有较深的理解,而且对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也会有较充分的认识,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团队协作对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以集体活动为契机,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一直是我治班过程中的核心。
在天津市举办的歌咏比赛中,我抓住这个契机号召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王淳同学还专门为此创作了班歌,悠扬的旋律和奋进的歌词都体现了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虽然其他参赛学校多以挑选出来的精英组成最强阵容参赛,但我班学生凭借着爱校爱班的精神和反复的训练,顶住了压力,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次比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互相了解的机会,而且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学生们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了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完美地诠释出“和谐”的定义。
此外,运动场上学生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凭借着彼此之间的默契和激励一次次为班集体争光,拉拉队成员不遗余力的呐喊成为赛场上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军训中,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学生更是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绘出一幅和谐而感人的图画;假期中,慰问退休老教师的社会实践、到天津自然博物馆当志愿者等活动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学生也在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而在为患病同学捐款的活动中,在为地震灾区献爱心的活动中,学生们更是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爱。这种爱心教育已辐射到全校师生,从关心身边的人到关注社会,从爱自己的父母到热爱祖国,学生的情感在爱的教育中得到升华,班集体的凝聚力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增强,师生成为和谐的一家人。
二、以爱心构建师德文化,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与生是整个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然而,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体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而且教师能够凭借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师生之间长时间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以下两方面决定成败。
一是师生关系的准确定位。
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真诚的。尤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已经具有叛逆性格的高中学生来说,教师的高高在上只能让学生逐渐地远离你,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教师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潜能就能够充分展示,我们所向往的师生和谐境界也就指日可待了。我班的小皮是个个性极强的男生,在他身上,“90后”学生的热情、善良及敢于展示自己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过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也使得他与我的交流总处于平行状态而缺乏交点。于是,我在与他的交谈中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说教少了,善意的提醒多了;严肃的表情少了,灿烂的微笑多了;我坐他站的姿势没有了,促膝而谈的情景出现了……我们的关系在逐渐改变着。后来,我得知了他的QQ号,就上网与他聊天,在那里,我们的身份是平等的,平日里没有机会说的和不方便说的话都能够尽情倾吐,师生之间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和交汇,终于,我们找到了沟通的交点。他的心门打开了,有事愿意向我倾诉了,而我也以自己的真诚赢得了学生对我的信任。此外,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圈,近距离地观察他们、接触他们,从而平等地对待他们、真诚地理解他们。
二是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乌申斯基也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教师能否让他们信服不是取决于说教的力量,而是来自教师的个人魅力,而教师个人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们会从教师日常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节来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因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构建和谐德育、和谐班集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三、加强家校间的协作,形成和谐的教育合力
诚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然而,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德育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固然是责无旁贷、不可或缺的,但是,近年来,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近乎苛刻,把很多责任都推卸给学校、教师,试想,学校、教师如何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压力?因此,构建和谐德育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否则,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非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教育的畸形。因为学校与家庭、社会并非是隔绝的、真空的,倘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与社会环境不和谐,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是性格的扭曲。只有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和谐一致的时候,德育的合力才能发挥到最大值,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尤其对于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承受着学业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以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所带来的压力,往往表现出焦躁、抑郁、偏执等不良的情绪,此时,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及时沟通,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就迫在眉睫了。我班的学生小孙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不太喜欢说话,有很多事藏在心里。进入高三以后,他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而家长过于苛刻的要求也让他不堪重负,他出现了幻听、幻觉等迹象,面对这样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和学生家长都感到非常着急,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去帮助他”我这样想。于是,我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我们坐在一起详细分析了造成他这种现状的原因,也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此后,我们分别与小孙谈心,开导他,劝慰他,鼓励他,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帮助他。经过多次的接触和沟通,他的情况有了好转,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状态。在他本人、家长和我三方融洽的合作中,小孙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我们说,学校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也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积极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做到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温暖纯洁、充满正义感、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学生的未来,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应坚持“在和谐氛围中育人”的和谐德育工作思路,使和谐德育多渠道、多方位的育人网络更加紧密,力争做到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探索出更多更实在的综合育人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体验中感悟并内化为正确的思想与品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