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等教育:追求卓越奔向一流

(2022-06-28 22:05:1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高众

2021年,是一个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年份。

高等教育:追求卓越奔向一流

对于高等教育战线来说,这一年,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交汇期、转折期和机遇期。回望奋进足迹,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思政教育的磅礴力量。立于时代峰峦,我们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坚定人才培养的决心和自信。面向新发展格局,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着力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高教力量。

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大课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则是贯穿2021年全年的一件大事。于是,如何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大课堂,成为过去一年摆在高等教育战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教育部党组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谋划推进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前提,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注重实效长效,着力领导好机关、指导好高校、引导好战线,确保广大师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这一年,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走出了档案馆和博物馆,走进了全国高校的多彩课堂——

在中国传媒大学,来自全国百所高校的百名大学生走上“红色文物青年说”活动的讲台,接力讲述了《瑞金红井: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历史见证》《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国旗》《迎接知识春天的准考证》《“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十八洞村脱贫评估表》等100个红色文物故事,引导广大青年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其视听化呈现的百集微党课于7月1日上线央视网,当日累计观看人次突破千万。

在北京理工大学,全新落成的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可支持近百名学生同时“穿越”百年党史,感受觉醒年代的苦难辉煌、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延安宝塔山下的革命烽火、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收获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在武汉大学,抗疫医护赏樱专场吸引了2.1万名医护人员和家属,学校以此为契机开设“中国精神导引”“伟大抗疫精神”等课程,让更多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在郑州大学,7万人共上思政大课,授课教师们将盾构机等大国重器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鼓励大家力学笃行、扎实攻关,挥洒青春向热土。教育部联合人民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总观看量更是超过1800万次。

在神州大地,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多措并举、做深做细,不断创新形式与载体,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生动开展了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赛、“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音乐党史、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等主题活动,营造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这一年,我们听到,党史的智慧和力量不仅在思政课堂上落地生根,更在广袤的社会大课堂中开花结果——

上B站,学党史,复旦大学陆续更新17节微党课视频,生动展现陈望道先生“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胡其芬烈士“最后的报告”等校友革命故事,收获“90后”“00后”学生如潮好评。

重应用,学党史,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采取“互联网+地理信息+红色旅游+党史学习”模式,创新研发“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党史教育基地数字地图,服务社会需求。

行万里,学党史,上海交通大学全年派出超过1万名师生到大江南北、田园山川开展社会实践,到酒泉基地学航天精神,到苍山洱海学生态文明,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小我融入伟大时代。

这一年,我们感受到,青年学子既是伟大征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又是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殷切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百年风华正青春,青年奋进正当时。在庆祝大会上,当1000余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齐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所有人为之震撼。一张张青春年少的面庞,一句句郑重有力的誓言,彰显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所在。

坚定“中国教育能够培养出大师”的自信

“大师”,绝对是2021年高等教育领域最重要的高频词。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并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殷切期待,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9月27日,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先。

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高等教育战线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满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决心,拿出了一系列“真招”“实招”“高招”“硬招”,全流程、全方位回答了“大师培养之问”。

面向学生,出“科学选拔人才”之“真招”。

这一年,在14省市平稳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基础上,甘肃、黑龙江等7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宣布从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进入“3+1+2”的新高考模式。同时,今年全国高考命题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加强考教衔接,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面向教师,谋“职称制度改革”之“实招”。

这一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陆续印发,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并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

面向学校,亮“教育回归本位”之“高招”。

这一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聚焦评估重点难点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两类四种方案”,为属性异质高校减负,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本位回归;从“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既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又体现了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地生根。

面向区域,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之“硬招”。

这一年,教育部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谋划以西安、兰州、重庆和成都为战略支点,带动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引导中西部高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有力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大师,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久久为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等教育战线的使命担当。

着力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

如果说,课堂质量是决定育人成效的“小环境”,那么学科建设则可以算作“小环境”之外的“大环境”了。若要用一个词语概括2021年我国学科建设的整体态势,相信这个词一定是“交叉融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所强调的,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这一年,高等教育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打出一套学科交叉融合的组合拳,打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吹响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冲锋号,成效显著,未来可期。

组合拳里,有瞄准“卡脖子”问题的新招式——

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的“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作为下设一级学科。

“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在学科专业目录上进行直接体现,可以增强学术界、行业界以及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提升对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论创新的支撑能力。”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就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而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则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筑国家安全人才基础、夯实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战略举措。

攻坚战里,有面向重点领域的“主动仗”——

全面深化“四新”建设,推出首批12个未来技术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布局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全面推出中国政法实务、中国经济、中国新闻传播、中国艺术四大讲堂。

全面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分3批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探索形成选拔设通道、培养留空间、评价长周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破解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难题,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参赛。

冲锋号里,有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导向——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明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时值年底,“双一流”建设再出重磅政策。面向下一个五年,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导向和要求,强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

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变局中坚守初心。盘点2021年高等教育,昨天的苦难辉煌已经浸润师生心田,今天的使命担当正在创造高质量发展奇迹,明天的伟大梦想召唤高等教育战线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