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分权和制衡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力分散和权力制衡。有的班主任凡事不论大小,全交由班长一人负责,还美其名曰“重用”和“培养”。殊不知让班长一人“大权独揽”的做法既不符合民主程序和科学原则,会导致不公和“腐败”;也使班长不堪重负,无法使集体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班级权力需要分散、制衡和监督,新班主任要努力搭建科学的班级权力运行框架:班长、班委及组长经民主选举产生后,应明确职责分工,依照班规行使管理权并接受全体同学监督;班级“史官”则每天按学号轮流担任,是舆论监督权的具体执行人;再由全班同学民主选出三位最公正无私的“法官”(不担任班级其他任何职务)组成独立的班级仲裁委员会(班级法庭),依据班规和“学生宣言”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调解矛盾纠纷,包括受理学生对班干部工作的申诉控告。如调解不成,则向教师“上诉”,由教师出面协调解决。这种分权制衡模式既有利于班级高效和谐地有序运行,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培养他们协调沟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级分权的另一含义是强化小组地位和组长的作用。班主任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它既是行政单位,又是竞赛单位,还带有安全保护、学习互助等多种功能。一个班级的活力来源于小组的活力,小组的活力要靠在班级激励机制作用下经常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来支持。组长由班委会提名交本组学生表决产生,组长上对班委会负责,下对组员负责。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组长的作用举足轻重。
上述“公权机构”的职能可以保证班级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行。但一个班级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做到人尽其才,还要成立各种类似NGO组织的协会,如文学协会、读书协会、艺术体育协会、科技协会、讲演协会、外交礼仪协会,等等。这些协会的“领导人”不宜由班级干部担任,因为协会具有“民间性”的特点,班干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级事务,什么都管的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管不了、管不好;其次,应该鼓励那些有相应特长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内向害羞、成绩欠佳、调皮任性的特长学生,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担任班级各类协会的会长。
你要知道,内向害羞、成绩欠佳的学生身上也隐藏着某些优秀的品质与特长;而某些较为调皮任性的学生又常因表面的淘气而淹没了他们的勇敢、正直、热心等闪光点。这些学生特别渴望获得教师和同学的重视与赏识。教师一定要摘掉“有色眼镜”,做识才用才的伯乐,给他们创造机会担任非行政性质的“领导职务”,这既满足了他们的上述心理需求,又有利于调动他们在各自职位上发挥才能和潜能的积极性。同时,组织群体性的活动也有助于他们改变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往往会变得大方知礼、举止有度、好学上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增强。
成立这些非行政性的协会,会使你班级的文体活动有独立、稳定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你就可以经常性地在班级举行各项竞赛活动:能唱的尽情地唱,能跳的尽情地跳,擅长书画的可以挥毫泼墨……
其实,班级学生各类组织机构及其负责人,如班长及班委、组长、“史官”、“法官”、“协会会长”之类,与社会上各级各类组织已经形成的治理结构十分近似,只是学生组织中相应职务没有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待遇。这种类似于游戏活动中角色担当的“拟仿行为”,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种可贵的体验,这些没有物质待遇的学生“领袖”,既可以体验到作为领导者看待问题的视点和方法,又有利于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更负责任的公民。
真正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模仿、理解和融入社会,有助于这一代独生子女增强责任心,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学生在班集体中体验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体验分权与制衡的益处,体验民主与监督的力量,有助于他们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