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素材应用锦囊

(2022-06-13 13:02:51)
标签:

语文

作文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龚志华

在高考作文中,人物素材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装点着一篇篇奇思妙文,赢得了人们的击节叹赏。如何用好人物素材呢?

人物素材应用锦囊

一是对人物的选择,我们首先要选经典人物。经典人物指的是经典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历史的经典、文化的经典、人生的经典。其次要选当下热点人物。当下热点人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影响力,也有说服力。当然也可选普通人物,那些有着伟大之处的草根人物。

二是人物素材的应用,这里抛出如下锦囊,供你选用。

一、单人解读,倾情演绎

若是我们对某位名人事迹特别熟悉,而该位名人又极适合作文话题与表现主旨,那我们可单人解读,倾情演绎。在具体运用技巧上有如下一些:

1.多点透视与单点挖掘

人是立体的,思想、精神具有多样性,在作文时,我们可从立意出发,对全方位掌握的人,截取人物立体不同的面,用于文章,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分论点)。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诚信是民族精神的家园。诚信,是对“清风明月”的坚持。太白十八岁仗剑出蜀,胸怀大志的他,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豪情万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踌躇满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是一个供奉翰林打碎了他那如月亮般清白的梦。

整日吟风弄月,什么“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什么“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力士脱靴,贵妇研墨,他看透了朝廷的黑暗和虚伪,所以他“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是啊,青牛、蜀道、白鹿、天姥,不是他的归宿,而那个觥筹交错的朝堂,到底是不适合他的。离开,他是诚信执着之人,蔑视一切虚伪,他仍旧坚守着那轮明月,伴他终老。

【简评】作者从壮志与仕途两方面选取有关李白的材料,写出了李白的个性与傲骨,论证了“诚信,是对‘清风明月’的坚持”这一观点。

还可立体观照,由外至内,由性格到精神,从而再现大写的人,表现高贵的灵魂。

又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闲来无事,先生应几个亲友的请求,开了个小小作文辅导班,本来先生只打算收几个学生的,可不知谁走了风声,这个好友那个亲戚,一来便是一打。先生推辞不得,像退休前一样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问先生:“您不累?”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这么多人。”转而又一笑,“罢了,罢了,再为这些孩子烧烧我这老蜡烛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丝丝温暖,本来可以钓鱼、麻将的先生,不甘于碌碌无为的生活,用心在准备每一份材料。我脱口而出:“先生好伟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马屁。”

先生除了这个累人的事,小日子过得还是挺潇洒的。先生没有家财万贯,这个辅导班也是一概不收钱的,只有在拗不过学生家长时才勉强收下几斤水果。

先生没别的嗜好,只好几口小酒。每餐一杯,绝无例外。记得在餐桌上吃饭时,先生看着酒杯里仅余的一小口,若有所思地说:“哎呀,就剩一小口了。喝还是不喝,这是个问题。”随即先生又摆摆手:“罢了罢了,喝!”我转而想说将来我孝敬您,又见先生喃喃自语道:“想下顿喝这顿的,日子才有盼头嘛!”我大笑不止。

先生突然若有所思,对我说:“昨天作文里有句话很有意思,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我点点头,说是引用来的。先生神秘道:“我有更好的版本!”我大奇,等待他的下文。先生却不说话,举起空空如也的酒杯又甩了一滴来,摇头晃脑地说:“猫吃鱼,狗吃肉,小老头喝茅台酒。”

我俩一齐大笑。先生活得自在,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有次我给先生捶背,笑问:“舒服吧?”先生长舒一口气,哼道:“捶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见他提到古文,便灵机一动,考他一番:“小生问,‘世间欺我谤我恶我骗我贱我’,如何处治乎?”先生毫不停滞,对答如流:“老叟答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我追问先生:“你活得如此不潇洒,拒绝平庸有何妙法?”

先生举起两指,道:“两个字,罢——了——”

生至今仍那样幸福地活着,他的境界让周围的人艳羡。在平凡中守住心的不凡,一切凡尘平庸都不会进入先生心中。

【简评】本文选取了颇有名气的教师姚老先生的几个日常生活片断,几个耐人品味的细节,将姚老先生的平凡而不平庸凸显在纸上。习作者洞悉人物,入乎其内有生气,理解人生意义出乎其外有识见,堪称大手笔。

以上是多点透视的方法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经典或热点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可圈可点甚多,我们可多点透视,也可单点挖掘。即根据作文话题立意方向,选取一点,纵深挖掘。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元代的大画家黄公望,早年醉心仕途,直到中年做了一个小官,却因上司贪污连累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出狱后自暴自弃,终日饮酒为乐。直到晚年才幡然而悟。他把一切功利都放下了,垂暮之年在富春江边画下了《富春山居图》,不久便去世了。黄公望终于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尾巴,给后人留下了“天下山水第一神品”。当世人都在为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赋予诸多“意义”时,很少有人看到黄公望的晚境之作,那“最后几笔”的人生光彩。这幅画,即便是一个不懂画的人,观之也会让人觉得平静祥和,让后人从这幅画作享受到了生命轻松和愉悦。

【简评】黄公望是元代大画家、书法家。不仅长绘画,工书法,而且善诗词、散曲,可谓成就斐然。习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他晚年觉醒,抛却功名而潜心作画并流传千古的素材,来证明面对时间的流逝应当轻装上阵,抛却功利才能实现飞翔的观点。

2.正面评说与反例解剖

有的名人,是众人的榜样,我们可从历史文化高度对这样的名人进行评述,树立高标,肯定其思想精神价值及其影响,以证明习作者的主张和看法,从而表达一定的主题。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涵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材乎!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简评】本文从孔子重修养,求出仕,兴教育,指出孔子是“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对孔子作出了准确的评论。而对孔子的评说,暗合了格林童话故事所寓哲理:偶然中有必然,永不言弃,就能成圣,就能光耀古今。

有的人物是反面人物,有的人物所做的某些事当算是反面教材,对此我们可进行解剖,客观地、辩证地分析,指出其危害或者不足,以表达鲜明的主题与见解。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众多的大智慧者,在这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正走向平庸。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大智慧者的思考。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在会场中,充斥着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我也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无可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他无力拒绝。

而对于有“舞神”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印象》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所谓的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变得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

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

【简评】这篇文章聚焦国平、丽萍难免平庸,直指文化缺位、集体冷漠之弊。长于“透视”,将“情”与“理”拿出来认真敲打。

3.再现情景,故事新编

“再现情景,故事新编”是人物素材的创新用法。“情境”“故事”将人物的经历再现还原,或适当改造,其好处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北宋词人晏殊,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天下太平。于是,京城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晏殊的诚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以诚实的珍贵品质取得人们的信任。

【简评】晏殊的实例是有分量的。在素材运用上,习作者利用对话还原情境,让我们从晏殊的答话中看出他的诚信,也看到了诚信带来的影响与力量。若不这样,有关晏殊的两件事都概述,文章就缺少变化,也不能很好地证明全文论点。

二、合取二三,各尽其妙

在高考作文中,若积累的人物素材丰富,我们可选取多个人物,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在具体运用上有如下技巧:

1.同类合并,突出共性

对多个名人,我们可以根据作文立意方向,将他们的精神共同点通过类比凸显出来,进而分析,以表达文章的思想观点。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风度翩翩的儒者龚自珍自述:“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他金榜高中时谈及恩师时“狂”言:“居然是上无名小辈王植!”这自然是他“亦狂亦狭亦温文”的体现;当代学者钱钟书这时对老师极不满意,而戏言老师太笨、太懒、太俗。狷介之士刘文典更是狂得痛快,他狂言:“天下懂庄子的就两个半:一是庄子本人,一个是他自己,剩下半个大伙共抢!”当人们提议把沈从文升为教授时,他大喊:“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自言“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的李敖不顾社会的功利,也狂得洒脱。他有《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封底写道:“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的: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吹牛皮的,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这些都是“狂”人啊!他们的狂,构建了中国民族屹立的傲骨,这种真狂,是时代的顶梁柱,是历史的撑天树,是一种良知的傲慢!

【简评】作者标新立异,为了表达不应因名利而丢弃“真狂”,例举了古今三位狂人狂言狂语,指出三人的“狂”是一种“良知的傲慢”,“他们的狂,构建了中国民族屹立的傲骨,这种真狂,是时代的顶梁柱,是历史的撑天树”。

2.异质并举,对比鲜明

名人有异,可利用不同点进行对比,以鲜明地表明态度与观点。如下面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如高粱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遥远。而就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角。

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是为了申请专利,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

【简评】这篇习作例举了两类名人,一是袁隆平,他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一是“大学里的导师们”、郭敬明,他们急功近利,心境浮躁。在对比中,习作者指出“我们应该呼吁有更多像袁隆平的人,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还要有社会各领域的公民们”“别让名利的欲望淹没了道德底线,每一个个体应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再加上一点仰望星空的梦想,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点面结合,拓宽加深

拥有多个人物素材,不可一味地详,也不可一味地略,而应该点面结合,详略适宜,从文章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如2011年辽宁卷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特立独行的他们,怎能不被世人谨记?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中国的文人中,向来便有许我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们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们热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憩淡,他们衷情于“黄河之不天上来”的磅礴,他们倾心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净……纵然身处污泥,他们也愿开出高洁独放的花!

【简评】在这一作文片断中,人物素材的应用是特别讲究的,岳飞、鲁迅是概述,叙中有议,为详,是“点”,而最后一段所写中国文人,则是“面”,用的是群指,用的是诗,显得“略”。“点”与“面”“详”与“略”的合用,有力论证了特立可行的可贵与重要。

4.板块组合,并列呈现

板块组合就是将若干个片断组合在一起,一个片断,对应某方面人物素材,一个片断,突出一个表现角度,所有的片断,都为全文中心服务。如2011年湖南卷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我们缺少了对手,将失去一个发展的机会。停滞不前谁说只能带给我们残忍的失败,无休止的辛勤练习和伤病的苦痛,对手更能赠与我们胜利的骄傲,不断地挑战与共同的进步。在共产党革命早期,坚定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家鲁迅曾就革命与胡适之进行激烈的论战。他们俩个唇枪齿战,你来我往相继发表观点。就这一举动不但推动了两个思想的超越,更启迪了中国的有志之士,传播了革命的种子,而两个人也并没有就此结怨,正是胡适之在鲁迅文章无法发表时,为他奔走,寻找机会。

试问,如果缺少了这个对手,思想的火花如何碰撞?正是这个对手给了他们彼此无限的发展空间。体育竞技亦是如此。林丹正因为有李宗伟这样强大对手的紧逼才不断磨练,取得苏杯胜利;李娜正因为有了红土上那些实力深厚的对手的激励,不断超越自己才在法网一举夺冠。世间人事亦如此,相信对手的力量开发出我们无限的潜能。

国家缺少了对手,将使社会发展萎靡不振,自取灭亡也未可知。那一日,大唐盛世犹现眼前,可缺少了竞争的他们开始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结果断送了大好河山。那一月,19277月中共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就此铺开,星星之火点燃了莽漾之野,若没有国民党的逼迫,这一新创举是否存在也未知。那一年,中国用自己的实力说话使美国孤立政策失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那一世,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中重生。在对手的重创下崛起。若没有这强大对手的威胁,我们怎能复兴如此之快。

【简评】三个镜头涉及到三个方面:对手的挑战让人共同进步,对手给彼此发展的空间,对手让国家在竞争中发展。三个片断对应相应的人物素材,共同论证了对手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