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表扬的是与非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通常来说,表扬在一个人的成长与日常生活中是智力与情感的催化剂,它能进一步激活生命的能量,让一个人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意志,对一个人的潜能的发挥起着助推或提升的作用。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尤为重要。现时,人们谓之激励式教育。著名的教育专家卢勤写了一本名为《告诉孩子:你真棒!》的书,书名成了众多家长教育孩子时,在心中默念的口头禅。
凡事总是有利有弊,或者有时候,我们错误地解读了专家们的意思,把所谓的激励当成了只是随口表达的象征性行为。我想说的是,对孩子的表扬不是无原则的。片面地理解这一教育方法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亲眼见证了这一因果关系产生的过程。
有这么一个孩子,从小由他的母亲带大,母亲是那种乐观开朗的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而且从小她就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孩子的,她把表扬随时随地给了孩子。看上去在每次表扬之后孩子也很快乐。
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应该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客观的认识。可是他每每做事依然期待着别人的欣赏,他觉得他每完成一件事都应该得到一句赞扬。即便是他做的是一件象1+2一样容易的算术题般的事,都希望得到一句“你真聪明”的夸奖。如同得了“表扬饥渴症”,以至于在校要时时得到老师的表扬才有学习的兴致,在家靠着家长的表扬才会主动去处理些家务。不然,就会因得不到及时的鼓励而情绪低落,对眼前自己本应做的事情熟视无睹,象学习这样份内的事也可以用抵触的情绪对待,好象他是在为别人学习,一句句表扬才是他想要收获的,而不是知识本身。
孩子日常生活的思想活动过度情绪化,总在意别人的态度,期待别人的首肯,缺少自我反省和自我肯定。执拗地对待别人善意的批评,甚至拒绝正确地认知事物。让人感觉自以为是,或者自大而浅薄。
这种滥用激励的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容易造成一个人思维的浅表化,和对事物理解的浅表化, 尤其是对自我的认识严重不足。对做事的目的、方向和原则缺少足够的把握,往往因为只注重于别人对于自己行为结果的评价,而忘记了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处理问题的实质所在。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执拗地对待所犯的错误。把别人的评价和首肯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考虑事情本身应该怎样做才更完美。
廉价的表扬,就象过度发行的货币。虽然说也是激励,但负面的作用是为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事物设置了障碍。同样是有害的。所以,激励孩子请把握尺度,以客观和接近事实为好。刚进学前班,孩子算一道十以内的加法题是值得表扬的,但到了高中,你还借类似简单的问题而表扬孩子,一是忽悠了孩子的智商,二是你的智商确实有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