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后进生 |
分类: 班级管理 |
后进生,又叫问题学生。其表现特点为:思想品德不高,大都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生活无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主义严重,缺少责任感和义务感;心理健康不全,过于重感情、讲义气,言行不能统一,叛逆性过强,存在着很不正常的反抗心理和逆反心理:行为习惯不良,生活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有的懒情、贪玩,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有的抽烟、酗酒,打架闹事,有的常出没于游戏厅和网吧: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没有兴趣,有的学习无目标,态度不端正,无心读书。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甚至歧视。然而,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这类学生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不管在什么学校,不管在哪个班级。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后进生。
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待后进生问题,关系着教育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也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后进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应变嫌弃为关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热情,变薄待为厚待,变歧视为赏识。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爱心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好学生乃至当好教师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热爱和保护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是教师的必备素养,无私地关爱学生是师德中尤为重要的一点。一般来说,越是顽皮,智力较差的学生越需要教师去亲近和关爱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们。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后进生。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上课时对他们多说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目的。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开始,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才能接受。
二、赏识教育。让学生找回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那些被教师、家长、同学视为“后进生”的学生。常常受到抱怨、指责、鄙视。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在他人冷漠的言语和表情中,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取得进步的自信心,于是破罐破摔,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教师不让最差的学生自卑,农民最关心禾苗是否舒展。教师为何不关注学生心情是否欢畅呢?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那么如何树立学生的自信呢?
首先,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人的十个手指头有长有短。后进生也是如此,他们并非处处都差、时时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时也有一些进步,例如有些学生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修理工,你能说他不成功吗?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以此使它成为后进生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另外,要以丰富多采的活动为载体,在班级中营造赏识教育的氛围。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经常搞一些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集体观念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品质的活动,以这些活动为契机,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热爱班集体的良好情感,激发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耐心教育,让学生成才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转化过程中故态复发,出现多次反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对转化后进生这一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充满热情,遵循教育规律,长抓不懈,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不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中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因此,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尽量设法减轻后进生的思想负担,不给他们背上“不及格”“后进生”的包袱。或者,找出后进生“同类”组合中的“尖子”人物,进行重点帮助,以此来带动其他后进生的转变,
总之,后进生在各个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希望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热情地善待每一位后进生,帮助他们找出自己问题的真正症结,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以改过去落后的面貌,创造条件使今天的“歪脖树”变成明天的“栋梁材”。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