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立意提醒:千万别把看似套话的作文题干不当回事

(2022-05-10 20:55:51)
标签:

语文

作文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高考材料作文大多由三部分组成,即“材料呈现语”“启发提示语”和“题干表述语”。很多学生在读题时,往往只关注中心材料,而对材料外的题干表述毫不在意,觉得那些都是套话,结果“大意失荆州”,本来可以成为一类的文章一下子变成了三类文。因此,千万别把看似套话的题干表述不当回事!

高考作文立意提醒:千万别把看似套话的作文题干不当回事

下面主要以2017年全国卷的作文题为例,谈谈材料外题干信息的重要性。

【例1】(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2】(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面两道作文题,材料之外的题干表述有很大差异,写作的角度和重心等也有所不同。

一、对写作角度的确定:选好角度VS自选角度

2017年全国卷的写作要求是“选好角度”,2017年全国卷的写作要求是“自选角度”。

从大的范围来讲,“选好”也好,“自选”也罢,都是说作文的角度不止一个,考生要选择一下。“自选”角度,表明角度很多,你要加以“选择”;“选好”角度,“好”是达到完善的地步,那就是一定要选择“中心角度”“重要角度”。当然,不管是“自选角度”还是“选好角度”,都要“符合题意”,其实质就是通过作者的立意来准确表现文题的主旨、命题的指向。

具体到以上两个作文题,全国卷中的“选好角度”必须与“选好关键词”紧密结合,比如你想要从“美丽的中国(魅力中国)”这一角度呈现所认识的中国,你可以选择“中华美食”“美丽乡村”“广场舞”这三个关键词;你想要从“发展的中国(创新中国)”这一角度呈现所认识的中国,则可以选择“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三个关键词。而全国卷的“自选角度”,则相对来说比较自由,限制性较小,只要选择自己熟悉而又理解透彻的句子立意就可以了。

二、对关键词、句的把握:“有机关联”VS“合理运用

”2017年全国卷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2017年全国卷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就全国卷而言,选择出关联词不难,难的是选择之后的协调与关联,因为能厘清关键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基本可以确定下来行文的顺序。所谓“有机的关联”,就是避免盲目和随意,有逻辑性、层次性,但不外乎并列、对比、递进三种关系。

实际情况是,多数考生能够选出两三个关键词,但是在让它们形成有机关联方面做得不好。或者所选的关键词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或者所阐释的有机关联比较肤浅、不够紧密。如一篇题为《合作共赢,和平勇敢的国家》的作文,选择了一带一路、大熊猫、长城三个关键词,但是作者在行文中没能够让它们形成有机的关联。

全国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要求必须在准确理解“两三句”名句内涵及其相互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要力避多中心现象出现;要自觉维护名句的纯洁性和严肃性,不能对名句进行过度解读或贬低性质的解读。

“合理引用”就是把名句有机融入文中,使文章更好地表情达意。在行文过程中,照搬照抄式的直接引用是“合理引用”,改编、化用等间接引用也是“合理引用”;直接引用虽然醒目,但过于直白;间接引用虽然隐晦,却更加耐读耐品。何去何从,只需“合理”即可。

实际上,“合理引用”,暗含了对考生的文化底蕴与语言表达方面的期待。它要求考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并能在作文中加以运用。但大多数考生只是简单借用名句的字面意义,就句论句,少有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将材料综合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考生更少。

三、对写作对象的限制: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017年全国卷在材料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题干表述,那就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是一个玄机,也是一个限制。也就是说,文章写出来是让外国青年看的,是要让外国青年能够读懂中国。如果说写给外国的老年人或写给外国的小朋友,那切入点就完全不一样。青年人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群体更容易理解中国,读懂中国,对中国会有天然的好奇。

那么,在介绍中国的12个关键词中,所选择的就是能够切合青年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不能是浅层次的简单解说,像是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应该有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同时要注意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用外国青年人能够接受的视角来解释中国现实、中国现象。如果只是自说自话,尽管卖力,也收不到效果。总之,不看你说得多么好听,最关键是人家听懂了多少。

如一篇题为《中国之美》的作文,仅仅罗列了“美食之美、长城建筑之美、京剧的戏剧之美”,但缺乏读者意识,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题目中“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要求。

四、对写作文体的要求:“明确文体”VS“规定文体”

上述两道考题都要求“明确文体”,这就意味着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论述类、叙述类、说明类、抒情类文体都可以。考生可以选择一种,并按自己所选的文体进行写作,但千万不能写成“四不像”。

而有些高考作文题却规定了文体,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如果没有写成题目规定的文体,得分就在及格线以下,这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审题时,对所规定的文体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