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班级群体纪律不良的一些措施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杨莉
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除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准备以外,课堂上组织教学也相当的重要。如果一个班级,课堂上总是乱哄哄的,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玩,那无论教师准备得多么的充分,讲解得如何的透彻,那结果肯定是收效甚微。由此可见,注重班级管理群体纪律不良事关重要。下面就我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
班级纪律不好主要是没有建立起好的规范,所以要重新建立规范。建立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公布各种规章制度,奖励办法上,关键在于怎么建立和维持规范。班级规范不是通过班主任宣布,然后命令学生执行的方法来制定和建立的,最好是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动学生讨论,自己指定必要的规则,自己执行监督和管理。这样建立的规范才有生命力。
二、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
如果纪律问题与课程质量有关,那就要切实地解决课程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究竟是纪律影响了教学还是教学引起了纪律问题。如果盲目坚持是纪律影响教学的逻辑,而没完没了地去解决问题,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有的老师上课总是乱班,他说“学生太乱没法上课”于是停下来整顿纪律。停课整顿似乎很见成效,一下子纪律就好了,于是又继续上课,一上课又乱了。这说明问题不在纪律而在教学。要解决这类纪律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进教学。
三、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利
由于和学生群体发生过矛盾而造成学生的纪律问题的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一定要通过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意见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要想通过班主任或者学校的领导来解决问题,想通过有权利的人去把学生“治住”。解决了纪律问题,然后再去上课的做法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道理很简单,首先,某位教师或者班主任,与一个班级的学生关系是不可能由别人来代为建立或者改善的。其次,教师自己不出面解决问题的本身就使学生感到老师无能,而更加轻视或不尊重他,甚至使学生对教师假手的权利的领导或者班主任来“制裁”自己而感到愤恨,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关系更紧张。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不但要用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说明,而且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语和行为是互相强化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同一信息重复出现,增加了他的强度。而当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不一致、相互矛盾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接受教师的哪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总是认为教师的行为是更真实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合理的、可信的和可行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而自己却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冬天上操不得戴围巾手套,而自己却围着围巾戴着手套全副武装地监督学生,甚至躲在屋里取暖,那么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学生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非常敏感的。学生对言行不一的教师是不信任的,对于那些自己不遵守还百般挑剔别人的教师产生鄙视,厌恶。在没有威信的教师面前一定会出现不守纪律的学生,而且那些没有表现纪律问题的学生一定会心照不宣的暗中支持这些“捣乱份子”。在这里,在师生相互作用上,我们要强调的是“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
当然,解决纪律问题没有一个通用的既定的公式,具体的办法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但是他们的原则和原理是相同的。
(来源:思想者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