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为而治,学生自治

(2022-05-02 10:38:48)
标签:

班主任

教育

班级管理

分类: 班级管理

邢斌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职业学校更应该通过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开发其潜在的积极因素,给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无为而治,学生自治

  《中国教育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女孩每天为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  

  这个传奇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中写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就是圣人会以无为的心态、行为去处事;教诲人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行动去使别人得到启发。“无为”意思是不去过度的、过分的做事。这就是古人所提倡的“无为”教育。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即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即“不言之教”。

  “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我一到教室,就会一一指出学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总会认为这不合适,那不合适,唠叨个不休。记得在一次班会中,我了解到“班主任不在教室时的班级纪律比班主任在教室时好”,这件事使我很受震憾。这就说明以往我在工作中只侧重于“管”,而忽视了“果”。以后我采用了“无为而治”、“学生自治”的管理方法,果然效果明显。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去检查女生宿舍的卫生。敲门后,有位学生认为门外面是同班同学,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打开门后我没有立即批评,什么话也没说,结果这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直表现很出色,很少犯错误。

  那么在职业学校,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理顺关系  

  理顺关系是指班主任要处理好班级各项事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主要是理顺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否具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不应总在学生面前板着脸,表达所谓的严肃,这样自己累。学生也累。班主任应该以朋友、师长的双重身份,多与学生交谈,倾听他们心灵深处的话语,切实的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麻烦、困难。如果学生尊重、信任、爱戴老师,那么班级工作的开展还会不容易吗?  

  2 理清职责  

  理清职责是班主任对自己应该管理的范围有个明确的认识,不要事无具细,一概都管,而要“专管自已应该管的事”。有些班主任对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小现象或学生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太过“敏感”,不许学生这样,不许学生那样。实际上,人无完人,不必对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太过苛刻。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反而更适合于他们身心的成长。尤其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不要过于严厉的批评,而是要给他自我改正的时间和机会。  

  3 理活气氛  

  理活气氛,就是要搞活班级气氛,而不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与学生之间充满不信任、敌意的氛围。为了有效而轻松的管理班级,班主任有时也需要幽默。恰倒好处的幽默,可以大大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4 理畅情绪  

  理畅情绪,指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摆脱许多不良情绪的困扰。班主任天天与学生、同事打交道,遇到不顺心是常有的。这些将影响工作情绪。情绪具有传染性,不好好的调节,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班主任应做到,在一件事上产生的不良情绪不影响.到另一件事上,在一个学生身上产生的不良情绪也不要转到另一个人身上。而且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切奠让不良情绪支配自己。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理畅情绪,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心理上的阴云散去,把阳光和笑意展现给同学们。

  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无为而治”就要重于“理”,轻于“管”,对事不对人。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自治”呢?

  陶行知先生1919年在一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说到,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第一、学生指全体学生,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习法的意思;第三、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有一种练习的意思。”因而“不是自由行动”,“不是打消规则”,“不是放任”。至于意义,他说:“在自治上,他们可以养成几种主要习惯: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我认为“学生自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自我管理”,最终形成“全员管理”,这样就达到了“自治”的目的。在职业学校,要推行“学生自治”,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点。  

  1 隐蔽班主任的教育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重要特征。

  器乐教授通过装耳聋、认真听,给孩子引自信、给鼓励。虽没施展琴艺,进行说教,但给了动力、智慧和信心。班主任管理中若也能做到教育意图的隐蔽性,那么,学生就能逐步达到“自治”了。  

  2 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示范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治”。

  在我们学校,班主任朝夕与他的学生相处,使他们有很多机会从各种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去感受你、了解你。至于学生是否喜欢、热爱你,则取决于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学生不接受你的为人,就不会接受你的教育管理。

  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更谈不上学生“自治”了。因此,为人班主任,就要公正无私,时时刻刻注意言行举止,有所不为,通过自己的“身教”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此外,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还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班主任工作真的会很累,甚至枯燥无聊。班主任应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一起开动脑筋,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我,更新自我的天地,使人的头脑丰富起来。班主任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自治”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轻松、有效的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在我们学校,每周都有班会课。起初,我是满堂贯,自导自演,但学生总是无精打采,不爱听;后来,我采用了讨论的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同学们自已总结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效果果然很显著,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还发现解决了一些我从未发现的深层次问题。  

  3 学生自我管理的体验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是学生作为主体来自我管理。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在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方面,班主任不妨可以实行“全员管理”,这也是“无为而治,学生自治”中的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措施。

  所谓“全员管理”,即让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管理者,与此同时,所有学生又都是被管理者,接受全班所有同学不同项目的管理。因此,整个班级层层管理,“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兼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具双重身份。换言之,即都是“执法者”,也都是“守法者”。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下,他们便会更加遵守规章制度,更加主动、自觉地维护到班级的秩序,成为真正的班级主人。

  实行“全员管理”,首先,对班级管理工作要加以分类,选择学生担任相应的管理工作。师生共同推选每项两人的评比记录人员。接着,便是班主任定期检查评比记录,主持公正,并宣布结果。对“全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经常表扬优生,鼓励差生,注意每月对检查结果“清盘”一次,甚至可以几次,最好是每周一次。

  “全员管理”目的是为了全员不用管理,达到学生“自治”,这样,班级管理就自动化了,便于班主任具体的操作,又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可以较好地调动师生的主动性,使班级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无为而治”的目标是“自管”,对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要求更高。“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无所不为。

  总之,“无为而治,学生自治”就是班主任重“治事”轻“治人”,淡化以往的“人治”、“他治”,强调学生的“自治”、“法治”和“共治”,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治理班级的最终目的。詹万生教授在《中师班主任工作手册》序言中指出:“班主任工作是光荣的神圣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让我们担负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锻铸师德,锤炼师能,掌握技巧,使我们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更上一层楼。

(来源:思想者园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