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我灵魂的“照妖镜”

(2022-04-27 20:26:02)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我的生命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每隔几年便会去一所不同的学校工作。去年九月,我走进了我人生的第四所学校——北京市育英学校。自以为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我,自信地走进“新”班级,然而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差一点因此“翻了船”。

学生,我灵魂的“照妖镜”

走进班级站在讲台上,我扫视了一下自己并不了解的学生,开始了我的“教师”就职演说,我先声为主地宣传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主张,慷慨激昂地陈述完毕后,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辩论我的理念和主张。我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辩论,理解和认同我本人和我的思想。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老师,你的理念我不认同。”“是的,你这是给我们一个下马威,杀鸡给猴看。”“你说的我们都明白。”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时我问:“那支持的一方是什么意见?”“老师,你的想法很理想,不符合我们的实际。”“老师,我给你提个意见,你说话时手指总指着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不尊重。”……一片片全是反对的声音啊,从教二十几年了,我的权威第一次遭到学生们无情地挑战,第一回合我就以失败而告终,灰溜溜地逃离了教室。

以后几天里,我的教学方式负面效应渐渐明显:在课堂上,学生乱插话、随意转身、发出怪笑声、手里拿着东西玩耍等现象时有发生。我不得不暂停讲课来处理这些问题,感觉焦头烂额,心情极度郁闷。更糟糕的是,我发现学生们竟然在他们的微信群里对我议论纷纷,表示对我的意见和不满。看来学生很快就会形成抵抗联盟。如果不抓紧时间想办法,时间拖久了,很可能被这群青春期的孩子赶出教室。我第一次感到了来自课堂的恐惧。

“穷则变,变则通”,继续这样管理肯定不行。那么新型管理的路径在哪里?周末,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冥思苦想。这时,妻子警告我:“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那时候,他们读书多,见识广,他们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能力和权力。你整天说要讲民主、讲平等,要尊重学生的权力,把管理和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但是你骨子里总有一种权威观念,你可能在说话时情不自禁地表露出了对他们的不理解和控制。”一席话,我幡然醒悟。是啊,我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命经历的情况下,意图让学生就范于我个人的思想之下。哎,我成了什么?我把学生当成了什么?我后悔了。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急不得,应该尊重常识啊。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人,因为工作的需要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教书。他觉得不公平但又无法改变现实,于是,他很消极,给孩子们讲课时总是心不在焉,潜意识觉得这些孩子脏、笨,让人讨厌。

有一天,下着蒙蒙细雨,灰色的天空加剧了他灰色的心情。本应该是上地理课,可他一看到地图上的首都,失落感马上袭来。他不想上课了。看着地图,他突然想到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可以度过这45分钟。他让每个学生把那页地图撕下来,然后把它撕成碎片,放在桌面上。这时,他说:“好,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个比赛。请把你桌上这个地图再拼合起来。看看谁最快!”这个年轻的教师以为这件事会使那些学生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于是,他又走到窗口,一个人对着雨天抽着闷烟发呆。但是没过5分钟,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他拼好了。年轻的教师非常惊愕,问他怎么能如此之快地拼好了这幅“复杂”的地图。“啊,”那个小男孩说,“这很容易。这幅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肖像。我把这个人的肖像拼到一起,然后再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这句话使这个年轻的老师陷入了深思,瞬间他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从此,他尽心尽职地教育着孩子们,并在这里扎下根来,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个故事给予我的启示是: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要改变你自己。如果你是正确的,你的世界也会是正确的。

学生来学校是寻找伙伴的,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也应该首先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伙伴。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这些现象实际上是学生们在寻找自己的一种归属需求,他们是想与伙伴们一起互动、游戏的,而不是想单单顺服于某个人的思想和管制的。实际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去遵循学生们的这种需要。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是有着自己的目的的,一旦教师停止授课关注处理这类事情,就会正中学生下怀,此时,教师必然是失败者。

更甚者,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方式是惩罚等重控制和约束的手段,以此来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不但不能起到矫正不当行为和教育学生的作用,还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时还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尤其是容易引发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故意违纪。难怪我屡屡遭受挫败啊。

弄明白这些道理后,我开始了转变之旅。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关注那些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借此强化正能量,少去关注那些心存不良目的的学生的行为,耐下心来,借用注视、轻轻走进他等方式处理他们的行为,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还是耐下心来,等待下课后处理。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去揭穿他的目的。

比如我班有一位王同学,我用了各种方法打动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一节课上,我笑着说,王同学,我知道你为什么上课这么爱乱插话、制造笑话了。王同学说,老师,是什么?我说,你是想引起异性同学的注意。此时,王同学表现得很惊奇,老师,你怎么知道啊,你上学时是不是也这样?我说:“好像也是。”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脸红了。我感觉到了,同学们的这次笑声是友好的笑声,是尊重的笑声。

是啊,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学生们遵循成年人的意愿呢?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再把上述学生的不良行为看作是问题行为,而应该在小心探究这种行为背后目的基础上,采取策略与学生沟通,在接纳、喜爱、赞赏的过程中,逐步破解学生的内在原因,找到学生的真实能力与兴趣点,鼓励他通过自己的能力为集体或他人做出贡献,帮助他重新建立自己的归属感。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与教学管理方法,努力适应每一名学生的需求。

培根说:“只有顺其自然,才能驾驭自然。”我把我的思想和行为回归到学生年龄的时候,时时处处作为他们平等的一员,与他们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一起激愤、一起羞愧。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专门为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倾听,另一种动听的语言》,我不再大声喊叫了,我的声音变得柔和轻微。在课堂上,我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上课、让学生领读、让学生组织活动、让学生互相评价,在课堂上很少说话,但是学生却感觉其乐无穷。我把管理还给了学生,甚至“惩罚”都是学生说了算。学生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欣欣”,不少同学都加了我的微信,把他们的课外生活故事发给我,和我说些悄悄话。下课后,好多学生都围在我身边,摸摸我的手,摸摸我的衣领……这样的教学果然使我摆脱了学生的“嫌弃”,同时,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一位女孩的家长晚上给我电话说:“李老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啊?平时我要求她那么严,盯着她,她就是不喜欢学英语。现在她每天晚上都大声读英语,作业每次都是优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啊。”我告诉她:“也没有什么好方法,我欣赏她,崇拜她,她喜欢戏剧,喜欢写小说,我是她的倾听者,我是她的第一个读者,我尊重她的兴趣。我走进了你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她面前我也变成了孩子,孩子自然愿意接受我的帮助。”

是啊!就像《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帕尔默说的,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内心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了通达灵魂的镜子。我想说:“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与学生生命相遇的机会,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里”。

拓展阅读

李志欣 :课堂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重要场域

课堂魅力重重、神秘重重、问题重重,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无限的不确定、无限的意味。只有全身心创造属于自己且属于学生的课堂形态的教师,才会创造出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

教学相长,师生相长,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生命交流中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能通过自己的学识才情、人格气象、道德修养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教师能启迪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发现、拓展其创造性。这些谁能做到?唯有教师。

教师的智慧能引爆课堂的创造性。教师能创造令学生终身难忘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艰辛与愉悦,点燃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激情,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学生的生命状态与能力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关系着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幸福指数的提升。这些谁能做到?唯有教师。

令人尴尬的是,这些本来属于教师所享有的经验财富和精神财富,不少教师却思想麻木、不知道珍惜,不懂得积累、管理和总结提升;那些缺少自信的教师,常常期待专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提炼,渴望领导给予关注重视,憧憬报刊媒体给予宣传推介。试想,某些教师丰富甚至独创的教学经验,却要依靠“外来”力量进行挖掘提升,缺失了自我总结、自我提炼、自我提升的历练,这或许是这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仍是一个教书匠的缘由所在吧?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能透视并了解教育的本相,才能理解课堂的真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不想、不愿,更不能做到汲取新知、丰富和提升自我,致使其文化知识的积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渐减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试问,我们考虑自己的教学研究重点是什么了吗?我们是否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的教学研究方向和专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学记》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视为“教之所有废”,甚至将“论学取友”视为修业的“小成”。看来,与何人为友,谈论些什么,有时便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精神取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专门探讨了“教师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教师要团结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双方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青年教师应该每星期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约请几个知心朋友欢聚一堂:研究基础学科,按顺序探讨,最好根据一个教师的教学笔记进行研究,交流经验,尤其是一些细节……在团队学习的浸润与影响下,个人成长才会有丰厚的土壤与适宜的气候。而这样的组织,这样的生活,我们参加了吗?我们感兴趣吗?

名师的精神世界里,可能其具有的素养并不全面,但他对儿童一定有着强烈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一定在某一教学领域达到了艺术的境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创新精神。就像孔子、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他们那样,当走进他们的世界就会发现:原来他们都曾经那样的普通和平凡,他们都长久地站在自己的课堂上,他们都满怀激情与梦想挚爱着教育事业,他们都敞开自己博大的心胸包容和接纳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神实质: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我们能不能有他们那样的情怀和素养,像他们一样耐心坚守和守望呢?

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寻找的一种光源——能够引领教师超越庸常生活,唤起心灵觉醒力量的那种光源。坚信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隐藏着不计功利、基于人性自然生长的成长愿望。但是,却被埋得太深太深。我们要创设属于自己的光源,努力维护自己的那份独特的精神财富,这样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精神与人格本色。

明天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不期望它没有变化,也不期望它能在一天或一年之间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只希望一线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向,敬畏自己的课堂教学价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再过多地依赖他人,听命于他人。

明天的课堂可以多一点生活的味道,多一点人性的关怀,多一点思想的培育……请记住,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独特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保护、积累、提炼,实践总归要与理论对接,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如此,未来的教育家就是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