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孩子消极思维的八种家长角色

标签:
家庭教育孩子 |
分类: 家庭教育 |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能量。获得能量就快乐,失去能量就痛苦。阿拉丁文化传播公司(aladingedu.com)的一位负责人这样对我们说过:“如果家长所用的教育方法,总是让孩子处于消极的思维,他的能量就会不断下降,他就会感到难受,他就会逆反,他的心态、思想、情绪都会有很消极的状态,就会看不到意义和价值的状态,是没有能力和勇气迎接挑战的状态。在消极思想中,人会气急败坏、心胸狭隘,无法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意见。”
我们来看看家长在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会使孩子处于消极的思维状态。
第一种角色:命令者
所谓“命令者”就是家长不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孩子,总是很主观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命令和要求。
其实对孩子乱下命令,乱提要求的做法,只能起到发泄家长自己不良情绪的作用,却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并且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极,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第二种角色:威胁者
所谓“威胁者”就是家长不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总是很严厉对孩子提出各种警告和威胁。
对孩子用警告和威胁的做法,只能让家长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双方无法沟通,家长不理解孩子,孩子也对家长进行防范,心里话不和家长说,导致孩子在人生中碰到问题时不找家长只能自己解决,而又解决不了时影响心理状态。
第三种角色:说教者
所谓“说教者”就是家长总是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向孩子灌输一些道理,其心理是低估孩子的智商,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处理问题,自以为是地、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进行说教。其实家长说的可能都是一些废话。
第四种角色:责骂者
所谓“责骂者”就是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对孩子的错误大加责骂,家长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学过来的,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方式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学习,对孩子的不正确举动进行各种各样的责骂、责问和挖苦。
第五种角色:建议者
所谓“建议者”就是家长喜欢对孩子提各种建议,这些建议对孩子来说没什么价值,因为家长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困惑和内心感受。
盲目肤浅的建议,只能显示家长自以为是,却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并且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极。
有一位家长总是建议孩子考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而孩子自己却有自己的想法,对清华和北大不感兴趣,而是喜欢同济大学的设计专业,这本是好事情,但家长却以自己的建议对孩子不停地唠叨,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无法沟通。
第六种角色:惩罚者
所谓“惩罚者”就是家长站在法官的角色上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审判。惩罚也0但却同时制造了孩子更多的心理问题。惩罚只能使孩子心情低落,信心受挫。
第七种角色:溺爱者
所谓“溺爱者”就是家长过分让孩子在物质方面充分享受,却不懂得让孩子在精神方面吸取营养。
家长过分顾忌孩子的身体健康,却不顾忌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千方百计想为孩子积存钱财,却想不到让孩子积存能力。
家长特别努力创建孩子外在的安全感,却没有协助孩子建立心理的安全感。
结果,孩子可能因为父母的溺爱养成一些自私、害怕挫折、好吃懒做、缺乏进取心等一些不好的心理素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消极。
第八种角色:武力者
所谓“武力者”就是家长用粗鲁的武力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其实这是家长无能的表现。
武力也许可以制止不良行为,但却不能教导良好行为。
武力也许让孩子在表面上顺从了你,但却在心理上对抗你。
用武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只能会使孩子的心理导向暴力、狂乱和消极状态。
以上八种家长角色会使孩子的心理处于不良状态。家长教育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让孩子积极阳光健康,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变得消极,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凡是偏离了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就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如果您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采用阿拉丁教育(aladingedu.com)的方式试试,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