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三大法宝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袁卫星
教师生活的三大态度:做实践者、研究者、创新者
问题是怎么个干法。除了“撸起袖子来”以外,还有没有什么讲究?
有一次,我和我的徒弟谈工作。我说,咱们教书就像是炒鸡蛋,你是怎么炒的?你来说说。她一楞,说,不就是鸡蛋打入碗中,放点盐,然后用力打散,热了油锅在里面翻炒,等熟了盛出来吗?
我说,你看啊:首先,这炒鸡蛋吧,也是个技术活。有时候,忘了放盐,有时候放了盐没有打散,有时候油多了,有时候油少了,有时候火候过了炒焦了……这里面还有些诀窍,比如打蛋时放两勺温水,炒出来的蛋会嫩,会看上去多一些。
教书也是这样,也是技术活。一不留神,说不定这一届就被你炒焦了,或者你连打几个蛋,到最后一个,坏了,连前面的几个都给糟蹋了。因此,得先学技术,技术无它,但手熟耳。
再者,你就天天这一种方法炒鸡蛋?就这么甘心重复自己30年?今天回家你这么炒蛋:找两个玻璃碗,打蛋的时候,一个装蛋白,一个装蛋黄,蛋白蛋黄给分开,当然别忘了撒盐花。然后热锅,热到锅子快冒烟了再放油,先橄榄油,热五成,溜蛋白;再菜油,热七成,炒蛋黄。分别盛出,装入一盆。再用半个西红柿,切片,点缀在盆边。明天你告诉我,同样炒鸡蛋,过程和口感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是的,创新无它,只不过求乐趣而已。其实梁启超梁任公早就说过:“纯粹的教书能享受到一种乐趣,纯粹的做学问能享受到一种乐趣,边教书边做学问,能享受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乐趣。”
这也正是第8次课改的时候,课程专家常说的:做一个研究的实践者、实践的研究者。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这一辈子,站在讲坛上三四十年,也许只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乐趣。
教师成长的3大法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
那么,怎样做一个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呢?这里,我还是要搬出我的导师、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观点:一是专业阅读,二是专业写作,三是专业交往。
先说专业阅读。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应该读那些书?教师读书和常人读书有什么差别?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知各位思考过没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教师干的是培养人、成全人的职业,当然首先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
根据上海李海林教授的理论,好老师一生有两次甚至三次、四次成长;而一般教师,往往只完成,甚至完不成一次成长。第一次成长和第二次成长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第一次成长的方式主要是模仿;而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再比如,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主要“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又比如,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也就是教师二次成长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教师读书就有了依据:第一,要从模仿走向反思,得有几块镜子来照见自己,读书,尤其是读专业类的期刊,能找到不少镜子;第二,要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那么,理论从哪里来,还是那句话,读书。比如,佐藤学的协同学习理论,加里·鲍里奇的有效教学理论,等等。第三,要得到专家的指导,专家不在身边怎么办?读他的文章,读他的著述,我觉得也是一种形式的拜师。
而更重要的,读书能够滋养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底气。
(枫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