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4)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六、读写结合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读和写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之者必然,无之者必不然”。没有大量的阅读,所谓的写,特别是所谓的写好,都不会成为现实。但同时,但只读不写出不行,大量之写,对读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写会使写作熟能生巧。
1、积学储宝的王立华
5月13日天津教育报刊社针对青年教师成长培训组织一次大型的报告会,会上,我与苏静及临沂八中的王立华同去开讲。上午我讲,下午他们两个讲。讲课非常成功,引起了强烈反响。
王立华的工资才一千几百块钱,但是他已经购了1万6千元钱的书,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他读了就写,教学中有感悟了也写,读与写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在山东教育厅组织的“山东省师德报告团”的报告中,王立华的演讲博得了一阵一阵的掌声。他不用太多的准备,积学储宝,出口成章,精彩纷呈。所以我在2004年1月8日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王立华班主任工作的新视角》。《中国教育报》又以《让学生感受爱的温暖与可贵》给予发表。我想王立华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都与他读书有关。
2、崇尚华丽的沈红旗
去年,我去上海参加中国教育报华东片的记者会,抽空对沈红旗老师进行了采访。他是上海第八中学的语文教师。他读的书多,写得文章也深奥,2004年第6期《上海教育》刊了了我的这篇《展示教育的无限魅力——上海八中沈红旗老师教育教学散记》长篇通讯。沈红旗很有个性,很有思想。比如,他说:“人生的秘诀首先要学会傲慢。”并以此启动学生的自信系统。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与学生都有临别赠言,赠言都要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成功最为要紧的是:首先要学会傲慢,然后用自己一生的努力与之相称。”他就是这样,“激情喷涌,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他认为“崇尚华丽是抵御浮躁的一贴良药”。他说:“我崇尚华丽,真正的华丽源于从容的儒雅性格、辩证的思维方式、厚重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科学气质。我的语言都是华美的,这不是华而不实,这是真正的我的文化功底的外化。学生为什么写不出华彩典章呢?就是因为学生他没有真正的文化。”在古文教学中,他要“眺望经典诗文呈现的精神气象”,教学呈现的是一种经典式,真正实现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所以沈红旗的教学就在上海形成一种独特景观,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他的校长很了不起,给他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沈红旗工作室。沈红旗文化功底厚重,我到他家中找到了答案,整个房间都是书,所以他写的文章有深度,是用厚重的文化作底色的。
3、大语文圈中的张晓梅
张晓梅老师是济南十九中的语文教师,在座的老师中,有的可能听过张晓梅老师的课,因为她在山东省几次拿课都是一等奖。就是这样一位教学评比屡屡夺冠的教师,大家对她的争议性却是很大的。我之所以写张晓梅,其原因就是在于她的争议性。听了她的课以后,有的说她简直把教育教学引向歧途;有的说张晓梅是大胆的教育创新者,是对教育教学有独到见地者。实际上,我认为后者是对的。张晓梅博览群书,把经典名著引向课堂。我给她写的文章正标题就是《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张小梅老师及大语文教学圈》发表在于2004年3月8日《现代教育导报》上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晓梅大语文教学圈的“大”,就是学生不能光读课本的东西,光读这些成不了大才,更多的是读课外书。张晓梅也读也写作,她的论文很有色彩。
4、与国学共成长的李兰铎
济南市大明湖小学李兰铎老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个体。2001我到那里去采访,写了一篇长篇通信《国学--一本内容深厚的校本课程》,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上,他们的校本课程就是“国学”,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经典。国学课开设初,学校请了一批专家来论证,有山大的几位教授,还有我们省教所的陈培瑞研究员等,共六七个人。我第一次听李兰铎的国学课,听完课后,我的评价可能对她的心灵的打击是很重的,因为我在充分肯定她的教育教学非常成功的同时,对整个学校教材构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一些否定性的意见,认为李兰铎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就无法驾驭课堂,言外之意就其无法来胜任国学的教师。但同时我说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国学课的老师,就下大工夫把国学经典背熟。结果去年再听李兰铎讲国学课课,听她谈话,那真是叫人大为惊讶,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课上得那样从容,学生对古典诗文的解读,绝不是小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情,可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李兰铎老师最近刚给我们《现代教育导报》读书版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题目是《品读〈论语〉,陶冶心性》。关于《论语》当中“仁”的解释是很难的。大家知道说“仁者爱人”也好,“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所有的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皆不一样,“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好多专家也没有写清楚,我看李兰铎老师写到位了。在这一年里,她看了很多书,背《论语》《老子》等国学典籍,她在课后作简短的汇报时,儒释道的经典信手招来,便可以看出她逐渐丰厚了的文化底蕴。最近,我给她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告诉她一定不要浮躁,沉下心来,阅读更多的高层次的文化,背诵文化经典,这样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国学教师。我想,她的发展很大很快,就得益于对经典文化的阅读。李兰铎原先不写东西,到现在写得这么好,就是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的老师往往就是把读写给割舍了,我想这一点不行。
5、写作快乐的自我体验
叶圣陶老先生主张教师要写“下水文”,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老师能够写出好文章,那就能在学生当中有威望。这一点,当年我从曲师刘振东老师那里受了很大的启发,于是读了很多书,就整天地写。发表文章以后,那些学生看到我在全国报刊上发表文章,都比我兴奋,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师,发了这这么多的文章!”无形当中,你在学生当中就有了权威性的地位。不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我们往往把写看的很困难,实际上你跟别人讲一个故事就是一篇叙事文;甚至跟别人吵架,有可能是一篇议论文,它有论点,有论据,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写下来?我们不但要写,而且要坚持写,笔耕不缀。如果你一旦不写,放下再写就很难了。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所以我在山东教育社当了总编,始终不敢放下写作,无论如何都要写。《现代教育导报》有一个“视点”栏目,我一个月写一期,一期将近1万字,我采访的人物可能是全国乃至世界大家,也可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我认为是我心目中的“大家”我就写。我是作者,我也是一个幸福者,为什么?我采访每一个人,都是对我思想文化的一个提升,使自己今后的写作更加从容、自如。原先写作可能用四五天,现在写1万多字最多两天时间。我经常说,人的笨和聪明没有太大的差异,更多的是在非智力的差距。就比如说学打电脑,可能在座的比我学电脑都早。我2001年5月1日才开始学的,学了一上午,因为我不懂,就没有再学,就开始自学。我背了一下午的五笔字型字根表,5月2日又练了一上午,下午就开始写东营市张洪升局长的一篇读谈文章,2600字,我就用电脑打下来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用过笔,现在所有的采访基本上都用电脑打,90%的采访内容可以打下来。用电脑打字,这缩短了多少的采访时间,缩短了多少写作时间。我以前写一篇稿子,要让别人打印,打印完了我再校对,这个时间比我现在写任何一篇文章要多上几倍。我说写作就是练,没有任何的诀窍。我们每天打文章,就包括外面出差、考察、旅游,当天晚上必须要写,一天至少一千至两千字,不然心里就空落落的。写作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越写越想写。在写的过程当中,收获一种快乐,快乐点燃激情,激情激励写作,这样你越写越快,越写越好。经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搁置写作,我们要学生写作文,我们必须作出表率来。
七、边读边思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我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写这个反思的过程,对读书、对教学、对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境界。所有采访这些对象当中,我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在思考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教育体系,在构建自己的文化教育框架,这个太重要了。
1、于春祥的“脚印”文化
我在《中国现代教育》2005年第2期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寻求生命成长的的支撑——于春祥校长的文化脚印》,为什么谈他的文化“脚印”?我感觉这个校长从一个民办教师,到一般的教师,到教研员再到校长,可以说一路行来,应当说撒满了艰辛,但也收获了幸福和成果,他的发展与思考息息相关。他读书之后就每天写,写就是思考的过程。他说如果读书是扫描别人的文化脚印的过程,那么写作是收藏自己文化脚印的过程。他从深圳华为集团的狼文化图腾受到启发,华为集团崇拜的是狼文化,因为狼能“嗜血”,也能够伺机出动,事业需要这样一种冒险精神;狼成群结队而行,企业需要这种团队精神,所以企业就把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图腾来崇拜。于春祥校长他也在考虑,我这个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中心学校应不应当有一个文化图腾,有了这种图腾文化情结之后,它就大不一样了。他在长期思考,经历了一种高峰体验后,灵感顿来——“脚印文化”,“脚印文化”就是齐陵中心校的一种文化图腾。问他为什么称为“脚印文化”?他说人首要的是脚印不能走歪,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道德长跑的过程,每一步走过去,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种道德脚印。所有“脚印文化”给每一个人一种提醒,一生不能把脚印走歪,这是一种思想道德的熏染教育。于校长给分校校长都配了一个电子图书馆,叫大家阅读。2004年他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发表了六万多字,《用脚做梦》的专著也出来了。这里面他五种诠释我不一一解释了,非常重要的是哲学破码,破译。他认为上帝造人就是追求十全十美,你十个手指,十个脚趾,就是说人的一生在每一个时刻都要追求十全十美,但是在我们现实状态当中往往不能以十全十美的状态作结果,所以用脚印文化来提醒齐陵中心校的老师都要注意,我要追求十全十美。于春祥思考了,就形成了于春祥的脚印文化,就形成了这种文化图腾。
为什么于春祥从一个民办教师一路走来,曾经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三十岁成为淄博市的优秀教师,四十岁成为山东省的优秀教师,五十岁在全国大树名气。现在他还不到五十岁,才四十六七,在“教育在线”网上,有“春祥夜话”,已经大有名气了。我想等他“知天命”之年的时候,于春祥名气还要大。他不仅读,还在思考,成为一个从老师走向校长的一个典型。我们也要思考,不思考就不会前行。
2、刘建宇的哲思数学
临沂市罗庄区册山镇中学数学老师刘建宇就是个思考者,他教初中数学,教得太有特色了,他打乱教材编写体系,重新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他在课堂上讲哲学,甚至讲外国的哲学家,更有甚者在毕业班的前夕看世界足球赛,放电视,没有任何作业。结果他的学生怎么样呢?他的初二学生参加整个临沂市考试,比初三的成绩还好,奥林匹克竞赛,他一个班获奖的学生占临沂市获奖人数的半壁江山。刘建宇不仅仅是教数学,还研究哲学,研究数学理论,他在思考教育教学的高层境界。在2002年10月《山东教育科研》我给他写了一篇长篇报道:《数学智慧:智慧生成之旅——刘建宇老师的数学教学与哲学思考》。这篇报道与以往都不一样,通篇都是一种带有哲学思考的文字,因为刘建宇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思考者。他的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同于别人,他不光有自己的构建,包括课堂教学方法,你比如说家庭炉边谈话式和微型小说式教学。微型小说通过幽默活泼、言简意赅的文字,阐述丰富的文学哲理,从而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刘建宇认为,在一定时间与空间里数学教学也应该是微型小说式,应该有丰富且很深的哲学内涵和性格智慧内涵。哲学内涵,包括事物间的辩证性、联系性与规律性。数学课堂教学则可以讲这种哲学内涵具体化,比如说知识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处理问题的发散与集中的观点。性格智慧内涵也包括解决问题的意识、探究意识、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意识、反思问题后归纳意思、解决面临问题时的主要矛盾意识,能够体现到任何事物的研究所遵循的认知、理解、归纳、升华的规律意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不是单一的获取知识技能,他更应该包括获取技能的方法和拥有没有最好只好更好的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精于讨论,善于反思的观点,从而实现学生性格智慧的转变。知识是死的,更是活的,活的知识如源头活水,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增长人的智慧。家庭如编式谈话和微型小说式课堂教学是悄然打通了吸纳源头活水的笔直通道,成为远古传说中能带人驶入神奇天地的那片神舟。
我所写的这篇报道,几乎都是他的哲学史。一个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就思考得这么深刻,真让人嗟叹。刘建宇老师说数学教师应该是哲学家。因为不少哲学家都研究数学,苏格拉底是数学家,马克思爱好数学,一研究微积分他就感觉轻松了,所以我想刘建宇是真正的数学家,所以他教的数学就跟任何人不一样了。
3、韩军的深入思考
韩军无疑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教师。韩军倾注20年教学实践心血,构建的“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是我采访的重点。2005年5月16日,我所写的《他,让语文教育返本归根——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6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又以《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
他的六大理念之一是真实个性:守住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他认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
理念之二是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韩军精辟概括传统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区别:五四前,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唯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传统。
理念之三是美读吟诵:回归语文育“诵读”之本。韩军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他说,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理念之四是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韩军说,数千年历史,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文言典故、语汇,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大量古诗文,用文言奠基,用白话表达,则文字极易纯粹,典雅,凝炼,传神;而以白话奠基,通过白话学用白话,文字极易拖沓,繁琐,欧化,罗嗦。
理念之五是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韩军认为,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韩军认为,表达本是人之天性,写作是表达的延伸,因而写作本非痛苦,而是一种倾吐的快乐,是人的普通生活状态。写作人人可为,非作家专利,文人专利,更非个别尖子生的专利。古时,八岁写诗作文,大有人在,而现代语文教育以降,出口成章,立笔成文的高中生,也罕见。
4、高万祥的六大文化工程
高万祥与韩军一样,也是被中国教育报列入“2004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物”者之一,他从老师走向校长的岗位,很值得大家关注。我是去年9月20日在《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的长篇通讯《为师生打点文化底色——高万祥校长的教育批判与文化建设》。高万祥在80年代对语文教育的批判是尖锐的,深刻的,他在充分肯定刘国正这些教育大家思想的同时,对语文教学给予了最严厉的批评和批判。他认为走入21世纪,我们必须有一个崭新的语文教育观。
他现在是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长,他当了校长之后,他仍然重在文化建设,他出了很多专著,思考了很多问题。他搞过“六大文化工程”,第一个要有“一个好口才”。他认为从张家港高级中学走出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是“口若悬河”。这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像美国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进行竞争演说,我们中国未来的社会真想走出去,必须有一付好的口才,我们老师竞争上岗也需要一个好口才,所以他开设演讲课,他经常在那儿参加评比。我采访完,他给我寄来很多学生的演讲录音。我一听太美了,简直是天才的演讲家。第二个工程是“阅读40部文化文学名著”。为什么说是40部?他说他给学生选了古今中外的最伟大的长篇文学名著。他说美国的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都是世界经典,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都选了。不选世界的文学名著,学生无法真正知道世界的文化。前些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国是一元文化,我们要叫我们的学生知道多元文化,而且是提高他的文化品位,应当是文化文学名著。这40部都要读完,要考试的。第三个要“背诵200首古诗”。高中生还背古诗?背,不背不能毕业,还要通过文化笔试,记入成绩。他说,从我这儿走的不仅是高升学率,更是高文化素养的人才。第四个就是“要观看50部世界经典电影作品”。他认为目前的电视节目低级趣味,可以让学生从最经典的电影这样一个载体上看到世界文化。电影在正式课堂上播放,十分重视。第五个“要聆听30位名人的报告”。除去假期以外,一个月听一次名人讲座。他说,学生要在我这儿高中三年,要听全国的大家的高谈阔论,甚至与这些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信奉名师出高徒这古已有之的现象,他不仅请了文学界、美学界、经济界,连哲学界的都请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请了几个,朱永新教授请了,周伯平他也请去了,这个《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各自的朝圣路》等等著作的作者。包括北大怪才余杰也都请去了。你想想,他的学生是跟中国一流的名人进行交流,他们聆听大师的声音,接受的是真正的文化大师的思想熏陶。第六个就是“一周必须写六篇以上的日记”,一周七天,至少六篇以上,也就是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他对老师写作的要求很严,40以下的老师每周必须有4篇文章,40以上每周要两篇,不然是没有奖金。他说:“老师可能会骂我。但是若干年以后,老师会因为他们的文化升值会感谢我。”现在他们的老师已经在收入幸福了,所以高万祥的这种对教育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多的启迪。我们不单单是把学生培养成应试者,考上大学就把任务完成了,我们还要培养一个文化人。我们思考教育的问题出在那里了?就是单纯的应试,不是培养品格高尚、文化深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