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之路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语文教师应当有精神追求
与刚开始教书时相比,我现在有了具体现实的工作目标,即,要让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并能有终生学习祖国语文的兴趣,一辈子有语文意识。
我的教学本着几个信念:一是要有人文理想;二是要有人格理想,即不跪着教语文;三是做一个智慧者。我常为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可惜:他们要是能多读一些文学和“人学”的书该有多好!这些有知识没有思想,有文凭没有文化的人群总是固步自封,不能正确的选择,不善于反思,而现今的教育还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着这种畸形的公民。我认为教师是思想者、创新者,是体现全面素养的人。我的思想中多多少少流淌着理想主义的血液,所以我比一般人有沉重感;与此同时,我的叛逆意识丝毫未减,所以我时时刻刻地感到痛苦。不过,如果哪一天没有了这种沉重与痛苦的感觉,我的工作也许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需要逼使自己动脑筋地工作。如果认为语文教师凭着参考书和教案集就可以教书的话,何须我们来干?这个世上什么都缺,唯独从不缺懒汉。大约
10
年前,我写了一篇随笔,抨击那种以“蜡烛”喻指教师的说法,从教书的那天起,我就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按照那种“蜡烛”理论,我现在燃烧的还剩一点点了!如果一位教师始终认为自己是在“牺牲”
我总想着能做成几件事
坦白地说,要是换一种生活方式,我可以过得很舒服,因为许多事并非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去做的。可是如果大家都以这种心态去等待,那就不可能改变现状。我到中学后,一度也满足于上好自己的课,从不敢想兼济天下,然而想随遇而安最终也不得其安,各种势力还是会来搅乱你的课堂,你难以得到教学的愉快,你无法做想做的事,于是只有投袂而起。
我总想着能做成几件事,可是现行的应试教育消磨了我们的年华,糟踏了我们的智慧。 10 年前,当语文教学已经走进死胡同时,我也过了不惑之年,越来越意识到要有独立的意志,越来越意识到教师也应当是拓荒者。我不愿走老路,也不愿意等圣人来给我指方向,但我不敢“领跑”,幻想着像兔子一样领着猎人飞奔。有朝一日,蓦然回首,地上能有几个结结实实的脚印,我就满足了。
我校早在 1985 年就开始新教材的教学实验。我和同事们较早地重视到文学阅读、古诗文诵读的作用,这些改革最早是面对社会质疑的。 2000 年我和同事发起了“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训练”,对高一学生实行“先开放,再规范”的作文教学。我们的思路是:当一个学生还没有接受所谓的写作规矩时,他有可能用独特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当他接受了各种文体的训练之后,他同时也受到了束缚,他的表达有可能会变得困难。实验取得了成功。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
我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这是很有效的积累。 1988 年,报社的朋友让我帮忙写杂文,一出场就以“吴非”的化名写专栏,一直写到现在,发表了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 4 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出了台湾版,去年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我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毕业时连一句祝词也想不出来,只能借助流行语充数,可悲啊!
我有点叛逆
我敬佩那些思想家,他们总是能在漫漫长夜中擎出一粒火种,撕破黑暗。他们思虑深刻,敢于向传统观念界发出疑问,而最后又总是他们,为旧世界的坟墓掘下第一铲土。我认为,这种精神是思想者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如果说我的教学还有一点特色的话,那是因为我能有怀疑和批判意识。
我一直主张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有独立思考精神,能体现教师的学养;没有教学个性,谓之“教书匠”,谓之“传声筒”。时下,许多教师为实际利益而不得不媚俗,逐渐的失去自我,这是最令人惋惜的。教师的世界不应只是一篇课文,一本教参,一份寡淡无味应付检查的教案,他走上讲坛的时候必须站在“人文制高点”上,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大气”。我喜欢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块探究事理,探究一种现象的成因。我觉得,教师问出的问题应当有价值,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学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出于“导疑”的目的,我更倾向于向学生提问。
我并不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我也从不企求别人能理解自己。我注意向别人学习,我也注意到自己学生的特点。我总认为别人的课上得比我好,——这是我的真心话,这也是一个学习者的态度;同时,我也清楚,目前我的学生喜欢我的教法。
近年的现实也一直在让我考虑:什么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学养?我觉得应当警惕浮躁之风,语文教学也要打假,也要反对形式主义。我看到一些同行过度看重名利,热衷攀附名流,自我吹嘘,很担心蔓延成风,荼毒教学。我在一些地方听到的是排演了多次的假课,看到的是东拼西凑的“论文”,有的教师早已异化,唯名是图,甚至把自己与孔夫子、陶行知并列,动辄借别人之口称自己是什么什么“第一人”。尽管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消极影响很大,影响面广。语文教学界要提倡扎扎实实做事的风气。
语文教师不读书,更是祸害之源。究其原因,是学校体制没能提倡读书的风气。
我受的毕竟是非正常教育,如果说还能懂一些东西的话,靠的是自学。很羡慕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有极好的读书环境,理应超过我们这一代。看到青年同时博览群书,学业精进,我就感慨我们这一代生不逢时,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争取不落伍而已。有一次江苏某报的《读书》栏目约我写一篇文章,写好后无题,遂用一句大白话“越读越觉得自己可怜”,——这正是我的读书体会。当然,也因为知道自己可怜,我才能不断地有读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