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的新要求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郑金洲、吕洪波
教师的新定位、新素养,必然反映为对教师的新要求。把新要求落到实处,新定位才能到位,新素养才能形成。
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重要位置。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任何一个社会时期,都会有对教师的政治要求,但这点在当下对我国广大教师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在今天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政治思潮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教育领域的渗入日益加强,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各种错误的政治主张做出分析、鉴别,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抵制不良政治思想的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肩负着学生“成人”的使命,在政治立场上需要旗帜鲜明。无论是党员教师还是非党员教师,都应该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重要位置。
把适应变革作为常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以后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见得比改革以前要少,这已成为事实。对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切实树立教育没有终极观念的基本观点。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是长期的,没有尽头的。改革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也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一个时期领先的教育观念,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改革的对象;一个时期教育上的优秀做法,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发展的负累。教育正是在克服自身一个又一个缺陷的同时,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忽视学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大声疾呼教育中要看到“人”的存在;过度关注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力扭转认识上的偏颇,给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恰当的定位。忽视教材的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需要形成教材是蓝本也是文本的观念;但过度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应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则要引导尽量回归教材的政治、文化、学科等属性,不能一味地主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更新永远在路上,恒久的、普适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教师要经常检视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的缺陷与不当并及时加以调整。
把学习当作生活方式。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之一或者说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学习,由学而至教,由教而至成长,由成长而至成人。这可以说是基本逻辑。对教师来说,这个逻辑同样成立。有人在形容当今社会的变化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来概括:6年前是古代,6年后是未来。这样的话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的确反映出信息化社会的变化特点。在农耕文明时期,教师学几年可以教一辈子;在工业文明时期,教师学十几年可以教一辈子;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教师只有学一辈子才能教一辈子。以前,我们定义学校的时候,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的;在今天,学校已不再单一指学生的学,也是指教师的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结伴成长。与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打交道,总是给我们留有这样的深刻印象:他热爱学习、酷爱读书,学习欲望强烈,持续学习能力强,善于通过学习反求诸己,变革自身。我很同意一种观点: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读了多少书,决定了你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习惯、当作精神追求了,本领恐慌不再,能力素质也会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